闪 光 的 种 子
——记杂交水稻专家李必湖
王官成
抗战胜利后的一九四六年五月,一个风雨交加的亱晚,李必湖降临在篮溪河边一户贫困农民家庭。母亲奶水不足,刚出生的他瘦瘦小小。父亲叹了口气,能不能活得下去长大成人啊!可是,谁也没想到,几十年后,他居然名扬四海,成了举世闻名的杂交水稻专家,他同老师袁隆平等研究出杂交水稻,解决了人类吃饭难题。他这个闪光种子造福于人类,受到国内外人们广泛赞扬。
一,摆脱饥饿要种稻 树立雄心进农校
解放时,他已五岁,家里分得田地,父母起早贪黑在田里劳作,难以养活一家八口。他们六兄妹帮着干些轻微农活,扮稻时,他和弟妹在田里拾稻穗。由于是高杆稻,稻子倒伏在田里,有的发了芽。他想稻杆矮些就好了。七岁时,他上了学。暑假,他帮着农业社割稻,空闲时就捡点丟失的稻穗。尽管这样,他家人多劳少,分的粮食少,每年还要超支几百元,饭也吃不饱。他就这样常常饿着肚子,发愤读书。五九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湘西重点中学——沅陵一中。学生由国家供应囗粮,又给贫困家庭学生评定助学金。他感到十分温暖,更加努力学习。然而,由于干旱,加之苏联逼债,全国过起了苦日子。农村公共食堂,大人小孩每天多的六七两,少的三四两。中学生国家保证每月二十八斤。李必湖人长得小巧,勉強过得去。但他想到父母弟妹在公共食堂吃不饱,常常节俭带点回家,让弟妹加歺。初中二年一期时,学校搞下放,他积极写申请,批准后回到家乡。回到家里,他积极参加生产队劳动。六一年下半年,食堂解散了。上面干部分到队里蹲点,住在困难户家里,与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农技站农技干部王德润住在他家,负责指导附近社队农业技术,常带着李必湖去田间地头,成了农枝干部的好帮手。当时,正推广矮杆打倒高杆,他连说,这矮杆发明得好,高杆风一吹就倒了,稻子容易发芽。王德润告诉他,种稻学问大呢,从理论上推算,一亩稻从太阳光能转化,每么产量可达三千多斤。李必湖一听大吃一惊,询问如何达到高产。王技术员很神秘地说,那是多方面因素形成的,尤其是种子。说得李必湖心里痒痒的。他想以后也要改良种子。从此,他在农技干部指导下,开始搞一些简单试验。
转眼间,到了六四年,李必湖爱上了水稻生产,得到农技干部好评,也受到公社领导的赞扬,准备选送他去参加社教当政治学徒,李必湖谢绝了公社推存,提出以后如果能去农校读书就好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正好不久分配了安江农校社来社去学习指标,这正中下怀,他通过推荐考试顺利进入安江农校。
二,克服重重困难 发现野稗闪金光
他进校不久,看到袁隆平老师忙碌不停。一问,才知道袁老师在做一件科研项目。原来袁老师搞了几年,探索种子改造。六六年袁老师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科学通报》第四期,受到国家科委关注重视,袁老师就积极研究起来。李必湖主动帮助做这做那,受到袁老师欢迎。但有的人也不屑一顾,认为是自不量力,意想天开。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李必湖同袁老师埋头科研,有人攻击袁老师走白专道路,要李必湖参加什么战斗队,被拒绝,受到批评,讲他不响应毛主席伟大号召,是不关心政治的逍遥派。袁隆平老师家庭出身不好,常受到漫骂攻击,李必湖总是挺身而出,卫护老师,并说,不让我们搞,我回家去搞,把你接去,我负责你吃饭。袁老师听了深为感动,又得到另一个同学尹华奇赞同支持,他们三人建立了科研小组。师生三人齐心协力开展科硏活动。这时学校将袁老师作为黑五类下放到煤矿劳动改造。这下科研搞不成了,李必湖凭着出身好,挺身而出,就向省科委写信反映,得到省里重视,袁隆平收回学校。原来得到了省委书記华国锋重视和支持,排除了障碍,还拨付科硏经费。他们决心更大了,就在田间到处覌察。他们到湖南广西云南广东等地用3个栽培稻的厷性不育株,先后与近l000个品种和材抖做了3000多个杂交水稻组合试验,但结果达不到百分之百保持不育。袁老师决定采用野生稻和栽培稻远缘杂交的路子,由李必湖负责在诲南建立研究基地。皇天不负有心人,1970年11月23日,海南南红农场技术员冯克珊同李必湖在一片沼泽中,李必湖凭着丰富经验和理论知识,一眼就看到雄性不育株野稗,他想在家里种稻时,农技干部讲的稗子,他如梦初醒,不顾成群大蚂蟥,不管手脚叮咬血直流,解下衣服,小心翼翼地把野稗苗挖出,在试验田栽扦,每天从早到晚覌察。袁老师接到电报后,马上赶到海南,同他们一道,对袁老师称之为野稗的雄性不孕株苗,认真进行研究,精心培育,成功了50株,他們彈冠相慶,這可以睡個好覺了。然而,不幸事情發生了,當清晨去觀察時,好不容易成功的几十株苗被人拔掉了。他们一方面向公安报案,另方面到处寻找秧苗。足足找了七天,在一个枯井里找到几株。他们日亱陪护,终于获得了五粒闪金光的种子,揭开了水稻种子新的一页,成了水稻载培史上的里程碑。后来,他们将培育出野稗株苗分送给十八个省市杂交水稻科研单位,形成杂交水稻科研大协作,有了这些雄性不育株苗,后来形成南繁北育群众性热潮,尤其湖南云南广西海南等地搞得热气腾腾,李必湖同研究所的战友们赴各地指导探索研究杂交水稻新品种。同时,他提出硏究中,要培育米质好产量高的品种。后来新品种产量一般都达到了千多斤,在2017年试验田亩产达到2298.04斤。他极为兴奋,回想在家王技术员讲的亩产三千斤,相差不远了。
一九七三年,在袁老师指导下,培育出“仙优②号”,宣告杂交水稻试验成功。一些得到野稗株苗杂交研究地方,也纷纷培育出新品种。江西颜龙安育成“二九矮一号”,广西农学院张先程培育出“南 优2号”等多个品种。种子在各地闪闪发光,栽种面积达到二百零八万亩。到l975年,杂交水稻大张旗鼓在全国推广开来,并且向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我国的杂交技术。无论国内国外种的杂交水稻组合,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组合都是野稗细胞质。在科研中,李必湖深感理论知识重要,在袁老师支持下到省农学院学习育种遗传学。又在197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样,李必湖无论从思想政治觉悟,还是杂交理论水平上,都如虎添翼,以崭新的顽强精神投入到杂交水稻的研究推广大协作中去。
三,深入研究出硕果,闪闪发光做贡献
杂交水稻研究蓬蓬勃勃开展起来后,为了推广扩大,袁隆平调到省杂交水稻硏究中心,李必湖担任了安农的副校长,八八年担任校党委书記,又兼任杂交水稻硏究所主任,担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又兼任怀化地委科协主席,地区人大副主任。他利用各种职务,深入开展杂交水稻的硏究,取得一系列的高抗优质三系杂交组合重大成果。
他同硏究室的同事,先后发明了多项新品种,写了三十一篇高水平的论文。
他们培育出威优64,威优49,威优48,湘忧102,余优19l等高产优质的杂交品种。1988年,在他直接指导下,成功地培育出国内外第一个籼型水稻光敏核不育系一安农s一丨,1995年育成安农8I0s低温敏核不育系,选育出早熟高产优质,抗性好两系组合八两优l00(8l0s/D100)。这些成果保持了杂交水稻国际领先地位。他们还承担九五国家计划中六个项目的科技攻关,成功解决影响杂交稻在美国发展的多种障碍,李必湖也被聘为美国德克萨州农场的终生育种顾问。
在袁老师牵头下,李必湖同其他同事一道开展了杂交水稻推广大协作,轟轟烈烈开展南繁北育。全国各地杂交育种人员纷纷聚集海南,李必湖等科研人员,面对面指导,给大家讲课作示范。这样,杂交水稻在20多个省市推广开来,栽培面积累计达26亿亩,坛产粮食达2500多亿公斤。全国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与此同时,应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要求,积极向世界推广杂交水稻,他们分别应邀到有的国家和地区指导。
由于他的突出贡献,党和人民给了他许多名誉和奨励。1981年国家给袁隆平和李必湖颁发秈型杂交水稻特等发明奖(李必湖排第二)。1989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l988年,1991年,1994年连续获得农业部国家教委的奖励。1999年1月荣获湖南省委颁发第二届光召科技奖,并授于省先进工作者称号。他是国务院第一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科技专家。2000年七一前夕,省农业厅党组号召全省农业战线向李必湖学习。他先后当选中共十一大,十二大党代表,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协四大五大代表。1990年国务委员陈俊生在怀化视察工作时,专门召見他,充分肯定他在杂交水稻硏究和科技兴农中作出突出的成绩,认为这是在新形势下农业院校改革的新路子。
四,再接再励向前进,全心全意为人民
几十年来,李必湖不忘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他在家门口贴了幅对联,上联“牢记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下联是“坚信马列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横联是“共产党人”。
李必湖长期以来,严格要求自己,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1996年7月天降大雨,山洪暴发,他正在怀化开会,就馬上向学校赶,他担心几万斤杂交种,又担心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他转了7次車,换了三趟船,一到学校,马上投入已在抢险师生转移杂交种。70公斤一大麻袋种子,咬着牙扛起就走,带动大家很快将六万斤杂交种转移到安全地方。中午指挥器械仪器图书收捡好,下午到教师家里逐一捡查,而自己住房浸泡在洪水中,师生看不过意,主动去抢救,他却要先抢救老师们的房间。
他关心教职员工。有困难病痛,问寒问暖。传达室的仲兆基是孤身老同志,怕其寂寞,抽时间同老人聊天,常送点好吃的。仲老十分感动,说他是最贴心的人。高级讲师郭钟灵要解决媳妇及孙子户口,他帮着修改报告,又向有关部门反映,解决了郭老师心头包袱。有的经济上有困难,他先后资助了12000多元。
他对自己要求很严。一家生活过得很简单,连老父老母来家居住,都发起牢骚,说生活太差了。他经常教育爱人和孩子爱护学校财物,不沾公家的便宜。学校为了鼓励先进,规定上级奖励,学校照发一份。但他却违反规定,不领学校那一份,他拒领的达6万多元。在学校招生基建等活动中,送的礼品红包他一概拒收,而且也禁止其他人收取。学校形成了不送礼不收礼的良好风气。
他关心困难子弟读书学习。他在洪江熟坪乡指导杂交水稻栽培时,看到一小伙子想到农校读书,但家里很困难,一家四口,竞有三个残疾人,就给了全免学费,带到学校读书,并给其父亲二百元买化肥种杂交稻。这个后来成为农校99级学生谢桥生,感动得五体投地,拼命刻苦学习,毕业后为推广杂交稻做出了成绩。
积极开展科技扶贫,让农民富裕起来。十多年来,他同学校师生在十三个县市,32个乡镇,19l个村庄建立杂交水稻试验田,进行科技扶贫。在中方桐木乡办科技兴农示范基地,三年多推广科技项目15个,办培训班98期,编印发放资料34560份资料,培训了一万多名科技人才,取得43项科研成果,其中八项获国家奖励,28项获省部级奖励,增产粮食326万公斤,增收税利329万元。在其他乡镇也取得了重大成果。近二十万农民脱离贫困,进入了小康。
李必湖退休后,他退而不休,从早到晚一年到头,照样参加各种科研活动,积极开展科协工作。然而,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他吃饭,舌头舔不起,说句话,舌头疼痛。他没当回事,还忙着参与指导科研。爱人知道他是忙工作不要命的人。几次督促他去医院捡查,这一查不得了,是恶性舌癌。而且身患糖尿病高血压脑梗。他只好在爱人陪伴下住院治疗。医院很重视,专家们多次研讨会诊。讨论来研究去,决定动手续,割掉病灶,用自身的皮肉割下补上。这样前前后后几年时间里,割了补,补了割,终于逐渐稳定下来。但是吃东西说话成了大问题,困难再大难不了他这样坚强的人。开始无法进口,就采取鼻饲,不能张口说话,就用笔示交流。
哥兄弟妹来看望他,说起库区淹没了大批良田,老百姓向山后靠,眼巴巴望着宽阔平静水面,无能为力。听到这些,他为农民既担心又着急。他带病到沅陵五强溪凤滩岩屋潭庫區进行了考察。他想到杂交水稻栽培在探索海水稻,沙漠稻,灵机一动,干脆搞水上稻栽培。他从深圳必湖生物硏究院安排经费,又同岩屋潭库区鱼场场长祝老三合作,设计了水上栽培方案。水稻下种后,不久长出一片片绿色秧苗,三个多月后,金黄色稻穗齐齐排列在水面上,过路人都赞不绝口。收割验收每亩达到六百多斤,有的坵块还过了纲要。水上稻栽培成功了,在库区逐步推广开来。
有次,大哥李必海又同他反映,五强溪库區两岸百多里,老百姓网厢养鱼,许多都发了财,而为了保持生态平衡,统一拆除了网厢。李必湖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提出充分利用两岸山地优势,栽培些效益好的水果,茶叶之类。李必诲是林业局退休的,馬上想到市场销路好的黄桃,兄弟俩研讨起来。李必海说,黄桃每亩可栽34株,每株可结30斤,一次可结1000斤,每斤起码卖3元,每亩收入3000元,有早中迟熟,从七月到十月分期采摘出售,人平只要栽上三亩,就可以脱贫。李必湖当即拍板,从深圳市必湖生物硏究院安排首期资金十万元,由李必海组织实施。
李必海回沅后,马上在库区重点区域陈家滩乡金塔村开辟了120亩黄桃基地,当年冬季栽上了黄桃。其他庫区乡镇纷纷前来联系,要求建立黄桃基地。李必海在其弟支持下,同库区两岸乡村共同制定了开发规划。广大群众高兴说,李必湖杂交育种,他的种子给我们山地也带来了闪亮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