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沅江中下游古文化遗址调查 湖南省博物馆 沅江 ( 俗称沅水 ) 发源于贵州省,流经我省湘西,注人洞庭湖。 沿途多悬崖峭壁,险滩暗礁,也有一些肥沃的河旁台地,它给人们以农桑之利,渔猎之便,从很早的古代起,人们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个地方,至今仍遗留了他们的许多遗迹。解放前这里的文物考古工作几乎是一处空白点,自古流传称之为“蛮”地。 一九七三年夏,我馆配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黔阳地区文物普查队分别对辰溪、泸溪、沅陵三县境内的沅江两岸及其支流保靖、永顺、古丈境内的酉水两岸进行了一次文物普查,路经二十六个公社,行程七百五十公里,发现有新石器时代、商代、春秋战国,汉唐等时期的遗址十四处 (表一),战国、两汉至明代墓葬七十五座,古建筑、碑刻、塔等九处,革命遗址一处。现将发现的几处新石器时代至商代遗址简报如下: 在沅陵、泸溪、辰溪三县境内发现新石器至商代遗址八处。计有辰溪县溪口、炮台、潭湾、张家溜,庐溪县浦市二中、沅陵县小龙溪口,四毫溪,朝瓦溪等遗址。另外在辰溪县气球岔,在泸溪县五里洲还发现有石器陶片地点。(图一) 调查中发掘了辰溪潭湾遗址中的一座单独的烧土坑外, 大多是在现代砖瓦窑破土处采集的文物。 虽能见到一些遗址的文化层, 但基本上无地层的依据。 一、辰溪县溪口遗址 在县南0. 8 7公里,位于沅江南岸,一条水量不大的柿溪由东向西转北人沅江。遗址处于两水会合处的南岸。西距柿溪口村约五百米。遗址东西长4 0米,南北宽约2 0米。灰土厚约. 0 3至1 米,作浅灰色,土质细腻紧密,夹杂一些红烧土粒、炭粒。灰土中陶片不多。在遗址中部灰土的上层有厚约3 0厘米的螺蜘壳。 石器共发现三件。 石斧1 件。系选用河卵石先打击出长方 形轮廓后磨刃而成。刃部向一边倾斜。 石磷2件。I 式长条形,系选用河卵石先打后磨而成,刃部磨制较精。1 1式方形较小,通体磨光,制作精致,背略隆起。陶片有泥质红陶、夹砂红陶、夹砂褐陶及夹砂米黄陶。火候较低,表多素面,经打磨光,施红陶衣。唯见珠点状的纹饰。能辨认的器形有林、罐两种。抹作敛口圆唇,罐作直口圆唇。 此外在灰土层内发现有河蚌、兽骨等。 二、沅陵县小龙溪口遗址 遗址在县西约五十公里,位于沅江北岸。 十米的小龙溪由北向 南绕过遗址流人沅江。遗址东西长约5 0、宽约3 0米。灰土层厚约0.,米,作灰褐色,土质紧密, 其中遗物较少。石器多为打击石片,刮削器等。采集石斧4件,制作粗糙,也有经过磨制的。陶器与溪口遗址大体相似,器形较小,胎薄,表多施红衣。纹饰有刻划宽带波浪纹,细绳纹及口部作锯齿形纹。器形有林、罐及圈足器等。 遗址中还发现螺蜘壳及兽骨。 三、沪溪县浦市二中遗址 遗址位于浦市镇北,县第二中学内,沅第l期江西岸。遗址东西宽约5 0、南北长约5 0米。灰土厚约2.1米,作深灰色,结构紧密,内有大量的炭粒,红烧土粒 和篮纹、方格纹陶片及石器等。 遗址灰层的断面上发现灰坑一个。坑口径约1.5、深约1米,底作锅底形。填土作黑灰色,内有大量的陶片、螺蜘壳及烧过的兽骨等。 石器多半成品或石料、石片。石料都是经过选择的河卵石,按一定规格和要求打击,修出 刃部即行使用。部分通体磨光,或磨出刃部。器形有斧、碘、刮削器、橄击器等。 石斧2 7件。大体可分二式:I式1 7件,以大型、厚重为特征,横断面近圆形或椭几种。多为打制,少数磨制(图二,9 )、1 1式 1 0 件,作长方形,横断面作长方形或扁圆形,多经磨制(图二,1 0 )。 磷1拌。通体磨步,刃部锋利(图二j1 2 )。 刮削器1 0 件。多作盘状,为石片略修.刃部而成 (图二,1 1 )。 褪击器5 件。系选用长条梭形、断面作椭圆形的石料,将两端略为修圆而成。器端残留敲击麻点痕迹一般长2 0厘米,大径4. 夕、小径3.7厘米。推测可能是秘击石料的工具。 石锄5件。长方形,一面背部隆起,有的腰部打出凹槽。 陶片较为丰富。有泥质红陶、泥质灰陶及夹砂粗红陶等,而以灰胎黑表的一种夹心陶为突出。粗陶的屏和料有粗、细石英砂及蚌末等,而以细石英砂为主。器表多施黑衣,胎薄,火候不甚高。纹饰有斜方格纹、篮纹、细绳纹、刻划纹等 (图四)。可辨器形的有林、盒、罐、盖、豆等。林只有口沿残片。泥质红陶,圆唇收腹,表施黑衣。 只有口沿残片。泥质红陶, 圆唇收腹, 表施黑衣。 盆只有口沿残片。 一种为灰胎黑皮磨光,圆唇收腹(图二, 2 )。另一种作侈口深腹,旗表施刻划纹(图二, 7)。 彝 : 罐口沿残片。夹砂红陶。一种为小口氢颈,表饰刻划纹。另一种为折口宽沿,素石(图二,3。 盖1件。夹砂黑陶,表黑均施黑衣。器祥喇叭形。豆残柄片。泥质灰胎黑皮陶,表面磨匕,圆柱 形,中饰凸弦纹一周。 四、辰溪县炮合遗址 在县南八里,沉水东岸。遗址南北长6 0东西宽3 0米,灰土厚约2米,呈灰梅色,内夹杂大量炭粒,红烧土粒及陶片、石片等。遗址所出陶片大体与浦市遗址相似,器表以素面为主,纹饰有划纹、细绳纹、菱形方格纹、篮纹、镂孔等。器形有盆、豆、盖、罐、敞口带玺器等。 盆口腹残片(图二,l )。泥质灰胎黑皮陶,敞口,下腹折收,口径约2 0厘米。 豆残柄。泥质红胎黑皮陶,饰竹节形纹,每节均有 对称镂空的四个圆孔(图二,弓)o 盖残纽。夹砂灰胎黑皮陶,平顶〔图二,6 )。 罐残口片。砂红陶,小口,唇沿外侈,腹微鼓。领部饰斜方格纹一周(图 二,4 )。 敞口带玺器1件 。残敞口,唇沿 外侈。颈下饰长而宽的玺一个,玺柄残落,复顶饰 附加堆点二个,底残(图二,8 )。 五、沅陵县朝瓦溪遗址 在沅陵县北约四公里,位于酉水西岸,遗址东西长约2 4 0、南北宽 2 0米,灰土厚约0.3至1米,呈 黑灰色,内夹杂炭校及石器、陶片。 采集石磷一件。系用湘西常见的红砂岩制成,背部略隆起,通体磨光,制作精致,头部残断。 遗址所出陶片与涡市遗址大体相似。 六、辰溪县潭湾遗址 考古位于县西北六公里,辰水北岸,高出河床1 3.5米的台地上。辰水自西向东,在遗址的正南方折向南流去。一条水量不大的小溪自北向南经遗址的东边流人辰水。遗址的西北方向一座高约1 0 0米的山丘透逸而下,给遗址以三面环水,一面靠山,背风向阳的有利地形。遗址南北长 1 0 5、东西宽6 0米。灰土厚约2 0至7 0厘米,作灰黑色,土质紧密。内夹杂大量红烧土粒,炭块及石器、陶片等。 遗址中部发现一片红烧土,面积约7 5平方米,烧土厚约2一3厘米。 发现被基建取土破 坏了的烧土坑一个。堆积厚约8 0厘 米,为东周时期的文化遗存,其下是石器时代黑灰土文化 层。烧土坑作椭圆形,大径2.2 5、小径1.米。方向东偏南4 0度。烧土坑壁残厚约2 0、残高 1 0厘米。底部已被破坏。只见大块的红烧土中渗杂一些灰白色和黑色的灰。土,坑底下面为生黄土。灰土中出有数量较多的石器和陶片。 石器大多为磨制,也有一部分为打制,器形有斧、凿、锄、铲等。 石斧的种类较多,大体可分二式I式1 1件,长条形,一般长1 5至2 0宽5一8、厚3一6厘米,大多数通体磨光,也有少数打制( 图三,1 )。1 1式6 件,长方形扁平,有大小两种,大的较多,宽6、长1 2厘米。通体磨制十分精致。个别打制者其刃部也经磨光,十分锋利 (图 三,3 )。 锄2件。长方形,背略为隆起,通体磨光(图三,5 )。 铲l件。略带肩,稍加磨制 (图三,4 )。 凿6件。皆作长条形,一般宽3、长10、厚1.5一2厘米。通体磨光 (图三,2 )。 陶片多是在 上述烧土坑内的堆积下层灰土中出土,以泥质红胎陶和夹砂粗红陶为主,还有泥质灰陶,轮制,制作较精,火候较高。凡泥质陶的器表皆黑色陶衣。纹饰有附加堆纹、拍印方格纹及弦纹等。器形有大口尊、豆、侈口罐,小口罐及圈足器、平底器等。 大口尊口沿残片。夹砂粗红陶,敞口侈 沿,尖唇,口径约3 5厘米。表饰附加堆纹,压印贝纹和大方格纹 (图 三,1 0 )。 豆残柄 (图三,6 )。 罐口沿残片。作侈口尖唇,通体拍印方格纹,颈部一周附加堆纹(图三,8 )。 小口罐只有口沿残片。小口,高颈、圆唇,泥质灰陶,表施黑衣 (图 三,7 )。 圈足器作喇叭形,泥质黑陶,镂孔。 七、辰溪县张家溜遗址 在辰溪县北约7 5公里,位于沅江西岸,靠河岸约3 0米的第一台地上。遗址南北长6 0,东 西宽5 0米。灰层厚约0.5一l米,作深灰色。灰土内遗物丰富。陶器 大部分与辰溪潭湾遗址相似。纹饰以拍印方格纹为主,有附加堆纹、绳纹、划纹、镂孔等,另外还有贝纹、刻点纹。可辨认的器形有大口尊 (图三,1 0 )、缸 (图三,1 1 )、盆及圈足器。 矮 圈足碗底部残片。泥质灰胎陶,底径约9.6厘 米。器身及器底的表面均饰有成组的刻点纹(图二,9 )。底部还刻有“人”字记号。附加矮圈足底部表面作波浪形。器表器底皆施黑衣。 此外,陵的沅四毫溪、辰溪的球岔,庐溪的五里洲等遗物发现地点均未发现文化层。 八、结 语 八处古文化遗址的共同特点都是选择在靠近河旁的第一台地上,高出河床十米左右。石 器粗糙,种类不多,陶器简单。 根据各遗址遗物的主要特点,可粗略地区分为三类不同的遗址。 第一类遗址 有辰溪县溪口及沅陵县小龙溪口。石器多为打制或只磨刃部,特别是小龙溪口遗址的石器,制造十分粗糙,陶片以夹砂红陶为主,次为泥质红陶,多施红色陶衣,以表面磨光为主。器形以敛口钵、直颈圆唇罐为代表,纹饰以点纹和唇作锯齿形的纹样为特征,它可能是这里较早的原始文化遗存。 第二类遗址 有沪溪浦市、辰溪炮 台、沅陵朝瓦溪、四毫溪。石器以大型、厚重,断面作方形或椭圆形的打制石斧为代表。陶器以灰黑色的泥质或夹砂陶为特征,泥质和夹砂红陶皮陶器器表大都施黑衣。纹饰以篮纹、斜方格纹、附加堆纹、贝壳纹、绳纹和刻点纹为基本特细绳纹、划纹等为主。器形以盆、弦纹豆、镂征,器形以厚重的夹砂粗红陶大口尊、缸为代孔豆、小口罐、折口罐、薄胎细绳纹罐、夹砂黑陶罐盖、敞口带玺器等为代表。这些都具有龙山文化的风格,可能相当于龙山文化文化时期。这类遗址,文化堆积厚,内涵丰富,时代可能有早晚,有待今后发掘。 第三类遗址 有辰溪潭湾和张家溜,石器朝瓦溪、四毫溪。石器以磨制精致的长方形扁平铲为代表。陶器以形或椭圆形的打制石斧为代表。陶器以灰黑夹砂粗红陶与泥质灰胎陶为主,,泥质和夹砂红陶皮陶也很突出。纹饰以拍印大而深的方格纹、附加堆纹、贝壳纹、绳纹和刻点纹为基本特征。器形以厚重的夹砂粗红陶大口尊、缸为代表。器物特征与湖北盘龙城,我省石门皂市商代器物相似。推测这些遗址大体相当于商代中期 (即二里冈期) 或稍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