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州驰名因“辰砂” 古沅陵故郡,辖武溪、辰溪、熊溪、酉溪、郎溪“五溪”之地,居民称为“五溪蛮”。 隋开皇九年(589),废沅陵郡,“置辰州以处蛮”(同治《沅陵县志》)。《元和郡县志·江南道》称:“……辰,蛮戎所居也,其人皆盘瓠子孙。武溪、辰溪、熊溪、酉溪、郎溪皆辰州境。”“处蛮”就是把蛮人集中起来加以控制。炀帝大业二年(606)改州为郡,复为沅陵郡,领县五:沅陵、龙标、辰溪、大乡(今永顺、古丈、保靖、龙山县)、盐泉诸县,属荆州。唐武德三年(620),据守沅陵郡萧铣部将董景珍归唐,唐王朝开始经营沅陵郡。是年,改沅陵郡为辰州,治沅陵。其时,辰州囊括了北起酉水,南达巫、渠二水的整个五溪地区。 由于处于武陵山脉和雪峰山脉之间,素称“五溪大地”,为湘、桂、川、渝、黔毗邻要道。历有“滇黔门户”、“全楚咽喉”,为东中部地区通往大西南的“桥头堡”。虽处蛮地的辰州,而出产的辰砂宝物更是惹人耀眼。 辰砂(又名朱砂)是一种矿物质,主要成分为硫化汞。硫化汞矿石经过细微研磨后,加少量水,得出上层即朱礤,下层就是朱砂。朱砂是一种正红色,在绘画、书写和古代化妆品中都有广泛应用。几千年前,古人把朱砂磨成红色粉末涂嵌在甲骨文的刻痕中以示醒目,称涂朱甲骨。朱笔御批指的是封建帝王用朱砂的粉末书写的批文,有利于醒目和长期保存。除此之外,朱砂还可用于医药和炼丹,帝王喜欢的长生不老药的重要成分水银,就是从朱砂中提炼出来的。 辰砂,以湖南辰州(今沅陵)产者为地道,故有此称。《本草纲目》云:“丹砂以辰、锦(湖南麻阳)者为最。” 沙金滩全景(蔡锦纬供) 沅陵沙金滩下邻古黔中郡遗址,上邻原始人生活遗址盘古洞的盘古乡。这里自然环境优美,山灵水秀,五强溪库区而形成河滩湿地绿草如茵,连绵十里,森林覆盖面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斑鳩,野鸭,白鹭成群,松鼠,野免成队。沙金滩后面最高峰是光明山,因古代生产朱砂而成为辰州砂井映月景观。 沙金滩狮子山(蔡锦纬供) 沙金滩的狮子山临江而立,山上古松参天,古时采矿留下竖立的深不达底的采砂井。当地百姓时有牛误跌坑中而亡,都不敢将牛放牧此山。 采砂遗留的砂井(蔡锦纬提供) 被土封了的砂井(蔡锦纬提供) 又一个遗留的采砂砂井(蔡锦纬提供) 当地村民介绍,这里现仍有砂井遗址十几口。 辰砂产于沅陵沙金滩,开采历史久远,质量上乘。《逸周书·王会》有“卜人以丹砂”的记载。秦以后,终南山炼丹道家追求之物就是辰砂。据说,辛女当年北返省亲,带去的礼物就有沅陵出产的茶叶和朱砂。据传说,战国时代大工商业主巴寡妇清在涪陵发现丹砂后,顺着武陵山脉向东寻找,就在黔江(因盛产丹砂,从涪陵划出去,另立丹兴县)、酉阳、直到辰州(今沅陵)及铜仁(今万山特区)等地发现矿藏;向南在沿河、务川等地,也发现矿藏,于是大量开采,均成为产业。而辰州的丹砂,最有名,被称为“辰砂”。可以说,辰砂是几千年来供皇帝用玺和朱批的必备之物。也许当年骊山下的水银之海就有她们贩运的朱砂。《沅陵县志·大事记》载:唐时辰砂以“光明砂之名列为贡品,年额6斤。”辰州砂井映月景观指的是砂井矿洞夜晚辉映的红光可以和月光同辉。 辰砂(来源于网络) 辰砂(Cinnabar)系矿物名称。以古辰州产地(今湖南沅陵等地)命名。中国历史中出现了不少以地方命名的这种矿物如“锦砂”,是锦郡出产的。这是历史上一个物品称谓的习惯。但只有辰砂这一名称被矿界接受并被正式命名,全国通用。 辰砂矿是含汞的主要矿物,大红色,金刚光泽至金属光泽,呈致密的块状和半透明的板状或犬牙状。辰砂还有一个大家熟悉的名称朱砂、丹砂,是人们根据其颜色特征叫起来的。尤其是在国画界,朱砂的名称流传至今,也是《本草图经》中的处方药名。 华夏先民最早使用的地质矿藏资源辰砂,《山海经》称之为丹粟。 远古人类主要靠绘画记录所认识的世界。洞穴岩画是人类社会早期文化现象。画在洞窟里的史前壁画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最早的绘画作品,大约出现在旧石器晚期,是先民们给后人的珍贵的文化遗产。世界十大著名史前洞穴岩画让人惊叹远古的文明。中国洞穴岩画分布南北各地。人们认为,洞穴岩画是用赤铁矿粉与动物血调合成颜料绘制而成,但从《山海经》所记载的丹粟矿藏资源说明,洞穴岩画其实与朱砂有关。 洞穴岩画(来源于网络) 洞穴岩画(来源于网络) 自然界地质矿藏颜料矿物在《山海经》称的丹粟就是古代文化中常用的朱砂。《五藏山经》中记录出产青色颜料(丹雘、青雘)的山川矿藏有19座,出产朱砂(丹粟)的山川矿藏有9座。中国辰州是辰砂主要产出地,产地以湖南新晃、贵州铜仁等为主。其中,辰州沅陵就有著名光明山生产朱砂。 洞穴岩画(来源于网络) 洞穴岩画(来源于网络) 洞穴岩画产生的时间比较久远,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岩画作品位于西班牙北部的阿尔塔米拉岩洞,大约产生于公元前3万~~前1万年左右的阶段;中国已经发现的洞穴岩画虽然时间略迟,但是也已经接近新石器时代早期。所以《山海经》对颜料矿藏的记录,更为我们提供了洞穴岩画的原材料来源。这是《山海经》对远古先民的生活场景的间接记录,对于我们重新估量这部上古典籍的文化价值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古辰州沅陵有 著名的砂井流丹景观。下有龙爪岩。 砂井流丹说是城西十里沙金滩光明山旧有井,产丹砂。夜半光明烛天。据有关文献记载:辰砂,矿物名。因产于湖南辰州而得名。据沅陵县志记载,唐开元二十九年(741),辰州始贡光明砂,产地在沙金滩光明山,习称“辰砂”,年贡额6斤。 辰砂探源 辰砂,《山海经》称为丹粟,《本经》称丹砂,《穆天子传》称赤丹,《淮南子》称赤丹,《别录》称真朱,《石药尔雅》称汞沙,《外台秘要》称光明砂,《外台秘要》是唐代王焘辑录而成的综合性医书。《本草图经》称辰砂。《本草图经》是古代中药学著作,由宋·苏颂(1020年-1101年)等编撰。其英文称Cinnabar,拉丁文称Cinnabaris。 可见,光明砂或辰砂的称呼早在唐宋时期已经广泛流行。 辰砂(朱砂)的商品名有:镜面砂(又名劈砂、片砂、光明砂),朱宝砂(又名洋尖砂、泽光砂),豆瓣砂(又名豆砂、个砂),贡朱砂,辰砂,白岩朱砂(又名白岩、白岩砂),红镜朱砂,青镜朱砂,平口砂(又名银硃、灵砂、神砂、马牙砂、马齿砂),朱砂。处方名有:朱砂、辰砂、丹砂、飞朱砂、水飞朱砂等等。 辰砂(来源于网络) 据考证:辰砂(朱砂)始载于《本经》,称丹砂,列为上品。《别录》谓:“作末名真朱,光色如云母,可折者良。生符陵山谷。”陶弘景云;“符陵是涪州(今四川合川、铜梁、武胜、大足等地),接巴郡(今四川境内)南,今无复采者。乃出武陵(今湖北长阳、五峰、鹤峰、来凤等县)、西川(今四川成都平原及其以北以西地区)诸蛮夷中,皆通属巴地,故谓之巴砂。《仙经》用出自广州临漳者的越砂。此二处并好,惟须光明莹澈为佳。沅陵光明山所产光明砂亦如此,品质优良,光彩照人,自唐代起,列为贡品。传说武则天(624—705)见到光明朱砂石后,连赞“好石!美石!”高兴之余,给此石赐“光明砂”的雅号。从此,沅陵光明砂驰名天下。 《本草图经》叙述辰州、宜州、阶州三处所产的朱砂,并云:“今出辰州(今湖南沅陵一带)、宜州(今广西宜山一带)、阶州(今甘肃武都一带),而辰州者最胜,谓之辰砂。生深山石崖间,土人采之,穴地数十尺,始见其苗,乃白石耳,谓之朱砂床。砂生石上,其块大者如鸡子,小者如石榴子,状若芙蓉头、箭镞。连床者紫黯若铁色,而光明莹澈,碎之崭岩作墙壁,又似云母片可折者,真辰砂也。无石者弥佳。”《本草衍义》曰:“辰州朱砂,多出蛮峒。锦州界狤獠峒者鸦井,其井深广数十丈,先聚薪于井,满则纵火焚之。其青石壁迸裂处,即有小龛。龛中自有白石床,其石如玉。床上乃生丹砂,小者如箭镞,大者如芙蓉,其光明可鉴,研之鲜红。砂洎床,大者重七八两至十两者。”李时珍曰:“丹砂以辰、锦(在今贵州省东部)者为最。麻阳即古锦州地。佳者为箭镞砂,结不实者为肺砂,细者为朱砂。色紫不染纸者为旧坑砂,为上品;色鲜染纸者为新坑砂,次之。” 上述所谓“仡佬或土人采之,穴地数十尺”等,从地域看,所谓的仡佬或土人就是指曾生活在光明山地域的瓦乡人先民,瓦乡人先民以前被误认为是仡佬人或土人,而今天的光明山附近仍然居住有瓦乡人。从沙金滩留存的采砂砂井来看,几乎都是竖立打井开采的。 再从万吉学摄于北边不远的棋坪丁牛山石壁上的《辰阳名山》题刻可以看出,光明山在“辰阳名山”之南的沅水之阳,所以丹砂称“辰砂”就顺理成章了。 以上文献描述了朱砂的形色产地及其性状,说明药用朱砂即为天然辰砂,系热液作用的产物。除在晶洞中呈簇状的晶体或集合体产出外,亦有呈粉末状者,主要在石灰岩、白云岩中与方解石或白云石连生。 辰砂晶体形态结构属三方晶系。晶体为厚板状或菱面体,有时呈极不规则的粒状集合体或致密状块体出现。为朱红色至褐红色,有时带铅灰色。条痕红色。具金刚光泽。硬度2,2.5。易碎裂成片,有平行的完全解理。断口呈半贝壳状或参差状,相对密度8.09,8.2。 常呈矿脉产于石灰岩、板岩、砂岩中。产于湖北、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等省区。 采收:劈开辰砂矿石,取出岩石中夹杂的少数朱砂。可利用浮选法,将凿碎的碎石放在直径约尺余的淘洗盘内,左右旋转之,因其比重不同,故砂沉于底,石浮于上。除去石质后,再将朱砂劈成片、块状。 炮制:《新修本草》称:“入药及画,当择去其杂土石,使可用矣。”《活幼心书》称:“先以磁石引去铁屑,次用水乳钵内细杵,取浮者飞过,净器中澄清,去上余水,如此法一般精制,见朱砂尽干用。”《普济方》称:“研细,用水一碗浸淘三遍,去黄色,倾纸上候干,研为细粉。”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磁铁吸去铁屑,加入适量水,共研至细粉,再加多量水搅拌,待粗粉粒下沉,细粉粒悬浮于水中时,倾取上层混悬液。下沉部分再如上法,反复操作多次,除去杂质,合并混悬液,静置后,分取沉淀,滤去水,晾干,再研散。水飞朱砂可降低游离汞和可溶性汞的含量,降低其毒性。 产于湖南沅陵(旧时辰州)的辰砂,品质最佳,为地道药材。 药材特征:本品为粒状或块状集合体。呈颗粒状或块片状。鲜红色或暗红色,有时带有铅灰色的锖色;条痕红色至褐红色;手触之不染指。不透明或半透明。体重,片状者质脆,易破碎;块状者质较坚硬,不易破碎;粉末状者有闪烁光泽。气味皆无。 辰砂(朱砂)的应用 按葛洪《抱扑子•仙药》的说法,“仙药之上者丹砂,次则黄金,次则白银……”把丹妙看得比黄金还要贵重。古人迷信服用丹药可以飞升成仙。所以,被人视若珍宝。 1、(用于心神不宁,心悸,失眠。朱砂甘寒质重,专入心经,寒能清热;重能镇怯。所以朱砂既可重镇安神,又能清心安神,最适心火亢盛之心神不宁、烦躁不眠,每与黄连、莲子心等合用,以增强清心安神作用。亦可用治其它原因之心神不宁,若心血虚者,可与当归、生地黄等配伍,如朱砂安神丸;阴血虚者,又常与酸枣仁、柏子仁、当归等养心安神药配伍;惊恐或心气虚心神不宁者,将本品纳入猪心中炖服即可。 2、(用于惊风,癫痫。本品重镇,有镇惊安神之功。用治高热神昏、惊厥,常与牛黄、麝香等开窍、息风药物同用,如安宫牛黄丸;治小儿急惊风,多与牛黄、全蝎、钩藤等配伍,如牛黄散;用治癫痫卒昏抽搐,每与磁石同用,如磁朱丸。 3、(用于疮疡肿毒,咽喉肿痛,口舌生疮。本品性寒,有较强的清热解毒作用,内服、外用均效。治疗疮疡肿毒,多与雄黄、大戟、山慈菇等配伍,如紫金锭;治疗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多与冰片、硼砂等配伍,如冰硼散。 用量:0.30 - 1.00 g 禁忌:本品有毒,内服不宜过量和持续服用,孕妇禁服。入药忌用火煅。 附方:1、(治风邪诸痫,狂言妄走,精神恍惚,思虑迷乱,乍歌乍哭,饮食失常,疾发扑地,口吐白沫,口噤戴眼,年岁深远者 辰砂(光明者,研)一两,酸枣仁(微炒,研),乳香(光莹者,研)各半两。上三味合研令匀。先令病人尽量饮酒沉醉,次取药五钱匕,酒一盏,调下,于静室中安睡,勿令惊动。(《圣济总录》丹砂丸) 2、(治一切惊忧思虑或梦思恍惚,作事多忘,但是一切心气不足,癫痫狂乱,悉皆治之 颗块朱砂二两,獖猪心二个,灯心三两。上将猪心切开,入朱砂、灯心在内,麻线系合,于银石器内煮,伏时出,不用猪心及灯心,只将朱砂研极细,用真茯神末二两,酒煮薄糊,和朱砂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九至十五丸,加至二十一丸,用去心麦门冬煎汤下。癫痫至甚者,乳香、人参汤下;夜寝不寐或多乱梦,炒酸枣仁汤下。(《百一选方》归神丸) 3、(治癫狂、心风、心气不足 朱砂、胆南星各一两,白附子半两。上为细末,猪心血泡蒸饼为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古今医统》神归舍丹) 4、(治小儿急慢惊风 朱砂一钱,轻粉一小盈,全蝎一个(微去梢),雀儿饭瓮三个(其状如雀卵,树刺上有之,去壳取肉生用,候前三味研细,方入同研)。上为细末,以男儿乳汁丸如鸡头大。半周半丸,一周一丸,一岁加一丸,至三丸止。用金、银、薄荷汤化下。服药后心昏睡,虽终日亦不可惊,觉自醒即无事,其惊涎随大便出,然药性微冷,若慢惊宜少服。(《百一选方》万金丹) 5、(治中风口噤,痰厥,不省人事 辰砂、白矾等分。三伏内装入猪胆内,透风处阴干。每服一块,凉水研化灌下。(《万病回春》) 6、(治心虚遗精 猪心一个,批片相连,以飞过朱砂末掺入,线缚,白水煮熟食之。(《唐瑶经验方》) 7、(治眼昏暗,能令彻视见远 朱砂半两(细研),青羊胆一枚。上以朱砂末入胆中,悬屋西北角,阴干,白日取出,丸如小豆大。每于食后,以粥服下十丸。(《圣惠方》朱砂丸) 8、(治远年风赤眼肿痛 朱砂、青盐、石胆各一分。上件药,用醋浆水一小盏,于瓷器中浸,日中曝之,候其药着干瓷器四畔,干刮取如粟米大。夜卧时着眼两眦,不过三四度瘥。(《圣惠方》) 9、(治眼白睛肿起,赤涩疼痛 朱砂(研细)、杏仁(汤浸去皮尖)、青盐各二钱半,马牙硝(细研)、黄连(研末)各半两。上研匀,绵裹,以雪水三合,浸一宿,滤入磁盆中。每用铜箸点之。(《证治准绳》朱砂煎) 10、(治痔瘘疽疮 光明砂(制研)、麝香、当门子(别研)、蛇皮(五月五日熬)。上三味等分研,先以盐汤洗拭干,于疮上敷少许蜜,以散傅之,差止。(《外台》引《广济方》) 11、(治咽喉肿痛,咽物妨闷 丹砂一分(研,水飞),芒硝一两半(研)。上二味再同研匀。每用一字,时时吹入喉中。(《圣济总录》丹砂散) 12、(治小儿鹅口疮 朱砂、白枯矾各五钱,牙硝五钱。共为细末。搽舌上。(《片玉心书》保命散) 13、(治面上粉刺 朱砂一两,麝香、牛黄各半两,雄黄三分。上细研令匀,以面脂和为膏。匀傅面上,避风经宿,粉刺自落。(《普济方》红膏) 丹砂性寒而无毒,入火则热而有毒,能杀人,物性逐火而变。此说是也。丹砂畏慈石、碱水者,水克火也。 治病痫,解胎毒痰毒,驱邪疟,能发汗。 丹砂生于炎方,禀离火之气而成,体阳而性阴,故外显丹色而内含真汞。其气不热而寒,离中有阴也。其味不苦而甘,火中有土也。是以同远志、龙骨之类,则养心气;同当归、丹参之类,则养心血;同枸杞地黄之类,则养肾;同厚朴、川椒之类,则养脾;同南星,川乌之类,则祛风。可以明目,可以安胎,可以解毒,可以发汗,随佐使而见功,无所往而不可。 《奇疾方》:凡人自觉本形作两人,并行并卧、不辨真假者,离魂病也。用辰砂、人参、茯苓;浓煎日饮,真省气爽,假者化也。 《本草经疏》:丹砂本禀地二之火气以生,而兼得乎天七之气以成。色赤法火,中含水液,为龙为汞,亦曰阴精。七为阳火之少,故味甘微寒而无毒,盖指生砂而言也。《药性论》云:丹砂为清镇少阴君火之上药,澼除鬼魅百邪之神物。安定神明则精气自固,火不妄炎则金木得平,而魂魄自定,气力自倍。五脏皆安则精华上发,故明目。心主血脉,心火宁谧则阴分无热而血脉自通,烦满自止,消渴自除矣。杀精魅邪恶鬼,除中恶腹痛者,阳明神物,故能澼除不祥,消散阴恶杀厉之气也。 辰砂(朱砂)的辨析 辰砂为天然的三方晶系矿物,属矿物类中药,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是炼汞主要的矿物原料。由于年代久远,市场所售之品种多且混乱,通过学习,合缀成一篇供参考。 据古文献资料记载: 《新修本草》:......生符陵山谷......惟须光明莹澈为佳。如云母片者,谓云母砂。如樗蒲子,紫石英形者,谓马齿沙,亦好。如大小豆及大块圆滑者,谓豆沙。细末碎者,谓末沙。 丹砂大略二种,有土沙、石沙。其土沙,复有块沙、末沙......其石沙便有十数种,最上者光明沙,云一颗别生一石龛内,大者如鸡卵,小者如枣栗,形似芙蓉,破之如云母,光明照澈......其次或出石中,或出水内,形块大者如拇指,小者如杏仁,光明无杂,名马牙沙......别有越沙,大者如拳,小者如鸡鹅卵,形虽大,其杂土石不如细明净者。 《本草纲目》:(宗奭曰)丹砂,今人谓之朱砂。辰州砂多出蛮峒、锦州界、獠峒、老鸦井。其井深广数十丈,先聚薪于井焚之。其青石壁迸裂处,即有小龛。龛中自有白石床,其石如玉。床上乃生砂,小者如箭镞,大者如芙蓉,光明可鉴,研之鲜红,砂洎床大者重七、八两至十两。晃州所出形如箭镞带石者,得自土中,非此比也。 李时珍曰︰丹砂以辰、锦者为最。......色紫不染纸者,为旧坑砂,为上品;色鲜染纸者,为新坑砂,次之。......本草以辰砂为上,宜砂次之。然宜州出砂处,与湖北大牙山相连。北为辰砂,南为宜砂,地脉不殊,无甚分别...... 邕州亦有砂......云南、波斯、西胡砂,并光洁可用。柳州一种砂......不入药用。商州、黔州土丹砂,宣、信州砂......不可服。 张果《丹砂要诀》云︰......上品生于辰、锦(湖南怀化)二州石穴,中品生于交、桂,下品生于衡、邵。名有数种,清浊体异,真伪不同。辰、锦上品砂,生白石床之上,十二枚为一座,色如未开莲花,光明耀日。亦有九枚为一座。七枚、五枚者次之。每座中有大者为主,四围小者为臣朝护,四面杂砂一、二斗抱之。中有芙蓉头成颗者,亦入上品。又有如马牙光明者,为上品;白光若云母,为中品。又有紫灵砂,圆长似笋而红紫,为上品;石片棱角生青光,为下品。交、桂(广西贵州)所出,但是座上及打石得,形似芙蓉头面光明者,亦入上品;颗粒而通明者,为中品;片段不明澈者,为下品。衡、邵(湖南)所出,虽是紫砂,得之砂石中者,亦下品也。有溪砂,生溪州(湖南永顺)砂石之中;土砂,生土穴之中,土石相杂,故不入上品,不可服饵。 以上几段文字告诉我们这样两种信息即朱砂的种类品质优劣和产地。用通俗的话来说是朱砂在自然界有三种形式存在: 一、上品朱砂。以晶体存在,生于石龛中,长于白石床上,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光明照彻,触不染指,极易粉碎,其中有状如芙蓉者为上品,如图: 1.形似芙蓉(图片来源于网络) 2.破如云母(图片来源于网络) 又如马牙光明者亦为上品,如下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种光亮透明的宝石砂仅产于贵州铜仁和湖南凤凰茶田。 二、中品朱砂。呈线性生长于两石之间者,此类朱砂多呈云母片状,或小如豆瓣,或细如粉末,主产于广西、云南、湖北、陕西,其中以镜面砂为优。 镜面砂最优者光亮,紫耀如镜,又称青镜(图片来源于网络): 镜面砂质优者状如马牙,此种亦颗颗透明(图片来源于网络): 镜面砂质次者色红不亮,触之易染手,又称红镜(图片来源于网络): 次者为豆瓣沙,颗粒较小触之染手,且不易粉碎,其中也有少数透明的: 最次者为朱砂末,此类多用水淘洗而出,形如淘金,如视频所示: 三、下品朱砂。杂于土石之间或水中的朱砂,此类朱砂大小不一,形状亦异,产于广西,贵州等,大者如鸡卵,小石如枣栗,中间多夹杂砂石,这种在古代均不堪入药,如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市场上销售最多的是人工合成的还原砂,又称“灵砂”,乃硫黄同汞升炼而成:其毒性远远大于天然朱砂,水飞后仍不能减低其毒性,不可内服。 唐·李德裕在《黄冶论》的描述︰光明砂者,天地自然之宝,在石室之间,生雪床之上。如初生芙蓉,红芭未拆。细者环拱,大者处中,有辰居之象,有君臣之位。光明外澈,采之者,寻石脉而求,此造化之所铸也。 读完这段文字再配合观图,不禁让我们感叹到:“古人诚不欺吾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