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写文章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2019年度摄影兑奖作品黄庭波

0
回复
6941
查看
[ 复制链接 ]

115

主题

123

帖子

96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968
《扶贫车间进村来》首届“大美武陵,精准扶贫”全国摄影展
















《傩之恋》首届“大美武陵,精准扶贫”全国摄影展














《沅陵阳戏:百年乡音,文化印记》



   厚实青山,悠然绿水。山与水之间,这样一个特殊地理位置,给人遗世独立的宁静。有了这份宁静,便能将自己的风俗坚定的传承与繁衍,湖南沅陵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传承与繁衍的风俗中,沅陵阳戏和屋檐下辣椒,屋墙角犁耙,屋烟囱炊烟,一起构成乡下人的日子。收过秋,洗了犁,挂了锄,地头村巷就有锣鼓琴声走动的脚步,就有操着土腥山野味的唱腔跟着。先是零零星星,接着此起彼伏,后来就融成一片。越挨近年关,这声音越发紧凑结实,撩拨着冬眠的乡村,惊醒上冻的土地和乡下人尘封的心情。不管天有多冷,手头活儿有多少,赶戏场如小伙娶亲,脚步生风,心急火燎。
   儿时,我对阳戏产生了浓厚兴趣:五颜六色的面目,独特古朴的动作,真假结合的唱腔,近乎神秘的场景……后来渐渐了解到,阳戏是一种流行于湘西的地方小戏剧种,因艺人大多是种阳春人,又长期在农村演出,所以称之为“阳戏”。   
   阳戏的具体形成日期,典藉中无从查考。根据阳戏老艺人的回忆,清嘉庆年间,沅陵已经有了成型的阳戏。早期,沅陵阳戏演出都戴面具,以演小戏为主。清末明初,沅陵阳戏从地摊走上舞台,从农村流入城市,由戴面具演化为涂面化装表演,并逐渐上演大戏。阳戏剧目题材大多反映农村生活,艺术上主要植根于湘西花灯等民间歌舞。表演技艺中,不少是来自民间歌舞的身段和语汇,还有直接采用花灯的各类扇子、手巾表演技艺,以及花灯的手法,步法身段组合和场面调度,并向弹戏、辰河高腔等剧种学习借鉴了口条、水袖、武打等功夫。
   但阳戏演出活动具有季节性,班社临时组合,艺人半农半艺,演出场地主要是草台、祠堂、庙台和堂屋。
   锣鼓一响,琴声一起,扮相一抖,嗓子一亮,台前幕后满是看戏的人。盘腿席地而坐的,嘴里磕瓜子的,怀里抱孩子的,更有顽皮小子猴般爬到树上,两只脚丫在半空悠闲晃荡。最入迷的是老人,伸长脖,侧着身,胡须一大把,还和戏里人一起乐,一张只剩几颗门牙的嘴硬是笑得合不拢。如今,乡下人手头宽绰,心里敞亮,戏看的有滋有味。所看剧目都是熟戏:《三审林爱玉》《家破人亡因赌博》《打点子》《扯猪草》……演员一出场,一个个指戳,一声声品嚼,人物招式和腔调,熟如手上纹路。几天几夜,啧啧赞叹声萦绕在乡下人唇齿间:那唱腔,地道!那演技,了得!
沅陵阳戏虽是民间艺术,但沅陵戏迷谈到阳戏浑身是劲,无论识字多少,年龄大小,都能讲得眉飞色舞,有板有眼。正是这种对阳戏的深爱,沅陵民间阳戏演出团体越来越多。我拍的这组照片,反映了刚成立的沅陵农民阳戏剧团辗转县内各乡村演出的场景。团长张淑芳今年47岁,沅陵深溪口乡人,30多年前中断戏路,跟随大潮南下打工,后在广州成家,日子过得舒适。2018年4月筹建创办阳戏团,用她的话说,这样做一是满足老乡爱看阳戏的愿望,二是坚守真爱,传承沅陵传统文化。10月6日第一场阳戏在老家演出反响强烈,受到乡亲们好评,一个月不到,演出10多场,观众达3万余人。
   当今时代,多元文化中传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观众市场能挺多久,阳戏面临着一个尴尬境地。只是我想,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应留下属于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些印记。
作者:黄庭波
单位:湖南省沅陵县教育局
手机:158 07417718













《精准扶贫从“心”做起》

2019年9月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不忘初心”湖南省美术书法摄影优秀作品




《阳戏•乡情》黄庭波

2019年1月入选“新时代新影像”—— 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作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2020-11-17 10:22:25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