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写文章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沅江母亲河的故事

0
回复
5557
查看
[ 复制链接 ]

110

主题

195

帖子

144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442
      题记:舟楫时代,沅陵因沅江的点缀而成为沅水之珠。今天,我们依然禁不住要诉说和赞美我们的母亲——沅江……
沅江母亲河的故事
文字 刘昌林 张自力
       沅江又名沅水,是湘西怀化五溪的母亲河。源出黔东古牂柯,浦连黔中沅湘五溪,直至枉渚(今德山),集广西、贵州、重庆、湖北和沅湘二十二县云水从沅江大峡谷喷薄而出,浩荡1033公里。五千年沧桑,留驻人们心里的依然是沅江母亲河的故事。
一、一条上善若水 融合的大江
   沅江是上善之水。
   她从古牂柯旁沟水流出,自西南而东,滋润着沅湘五溪雄溪(渠水)、芜溪(舞水)、辰溪(辰水)、溪(蓝溪)、酉溪(酉水),汇聚于沅陵,得名沅江。
元陵官印
   沅江是沅陵的母亲河。沅江在春秋古黔中濮地时叫元水。古黔中在今沅陵镇黔中郡村“窖头古城”即司马错城。明万历《辰州府志》也载“沅水(舞水)至辰州合为元水”。2003年,黔中遗址考古发现先秦时“元陵”铜印一枚,证实先秦黔中郡有元陵县和元陵山存在。《水经注·渭水》载“秦名天子冢为山”。《尔雅·释地》有“大阜曰陵,崇也。”元水、元山是濮人祖宗地,元山即窖头金字塔祭坛墓盘山,元陵因元称沅而名沅陵。
   沅江上善若水,润物于无声。
   沅陵是一个多民族汇集地,古濮人融入沅陵人群后,沉淀5种优势的地方方言。全县68万人口中,除普通话外,有近30万人使用瓦乡话;有8万人使用麻伊洑话,属西南官话常澧片,或称湖湘汉话;有8万人使用沅陵话(州里话),属西南官话吉永片;有6万人使用土家话胡蟆唠;有3万人使用客家话死客子。
   从沅陵瓦乡人姓氏起源来看,包括以下几种:一是垅西义渠后裔李姓、翟姓,吕姓、孙(公孙)姓、马姓、董姓、蔡姓、周姓;二是巴国五子后裔相、樊、姚、龚、郑姓;三是秦垅东、关中粟、石、王、鲁、孟、宋、陶、扬、尹姓;四是濮人后裔田姓;五是秦赢姓后裔秦、黄、江、赵四姓;六是楚地八部苗族后裔向姓;七是古蜀国后裔瞿、卢、唐、余姓。这些瓦乡人大姓说明,沅陵族群中集合了多个古国后裔。
   沅陵瓦乡话是一种上古古汉语的遗存。如称中午为尚,吃饭叫揉茫,茶叶叫枯蔎,鞋叫履,水井叫渚匟。为司马错、张仪时期用语。据考证,沅陵多民族融合始于秦拔黔中一统六国之时。
   秦国祖先被流放于西犬丘,先辈牧河曲马效力周天子而封侯。但常常受到邻居义渠人欺侮。早期,秦王室有祖训“秦王习戎翟”。即秦王公子都必须学习、熟悉羌戎翟国情况。商秧变法后,秦逐渐强大,欲与中原诸侯争锋。一次,在秦廷对中,大将司马错战胜以嘴著称的秦相张仪,说服秦王。惠文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伐蜀。“蜀既属秦,秦以益疆,富厚,轻诸侯”。《史记·秦本记》载:秦襄王二十七年(前280)“司马错发垅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三十年(前278)“蜀守(张)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秦将白起沿随枣通道攻楚都郢,楚“东走徙陈”,秦置南郡。《史记·白起传》载,秦伐楚后,转攻韩、魏、赵,拉开“远交近攻,一统六国”进程。公元前272年,秦宣太后杀义渠王于甘泉宫,灭义渠,划为上郡、北郡、垅西郡三郡。黔中聚集垅西义渠军、蜀人、巴人、濮人以及“实边”秦人等多个族群。秦定蜀后,灭巴国,拔黔中,败楚国,再灭义渠,一系列措施导致中华走向统一。而拔黔中是“远交近攻”的重要起点。
   在古黔中郡附近,濮人祭坛磨盘山下有一个深潭叫鲤鱼潭。人们用鲤鱼潭神话诉说“盘瓠沉江”的故事,叙述了“五溪”溪族融合的史实,弥补、填充了史记的缺失。故事说:沅江鲤鱼潭住着一位经沅江“三垴、九洞、十八滩,四十八洄水”历练的原西洞庭龙宫侍卫鲤鱼精,经过龙门回鲤鱼潭后成蛟。她暗恋着五溪英雄盘瓠。盘瓠是南征义渠军渠帅,号五彩獒。拔黔中后,秦对义渠军实行化军为民政策。民间传说有“铁卷丹书”的故事。《后汉书·南蛮传》载:“田作贾贩,无关梁符传租税之赋”。《水经注·沅水》载:“置于名山”。“茗山”即今沅陵、溆浦 交界处圣人山。沅江边四大盆地给义渠人耕种,过上“相命肆农耕”生活。但主帅盘瓠不满意。他内结义渠六族(义渠五戎与周族),外与巴、濮、苗、蜀人结成兄弟,被公推为盘瓠王。盘瓠心机被郡守发现后,奉令处以水刑,沉江于鲤鱼潭牛塘湾。碰巧被巡江的鲤鱼蛟发现,愤怒地用蛟尾扫去湾旁的河坎与宝塔,衔着倒立的盘瓠尸体向东,欲去洞庭龙宫求还魂丹救回盘瓠。因性急被卡在岩矶头石缝中,尸体被辛女和乡亲寻回。盘瓠之死引起义渠六族和五溪兄弟共愤。他们在春伊溪口公祭盘瓠,举行盛大送葬仪式。浩浩荡荡船队直抵岩矶头旁江南岸,将盘瓠安葬在凤凰山上。墓地在今凤凰寺,山下停船江潭叫龙潭。盘瓠五月十五祭日,五溪都要举行祭祀。祭祀灵船游江后演化为今龙舟巡江竞渡活动,成五溪大端午节庆。宋《溪蛮丛笑·大十五》载:“蛮乡最重重五,不论生熟尽观竞渡,三日而归,既望复出,谓之大十五”。沅陵传统龙舟竞渡表演“竖阳雀”源于盘瓠的故事。游江起始地为春伊溪今“穿衣溪”溪口。在这里,黔中郡守盖了一座壮观的盘瓠庙。在“穿衣溪”溪口,路过行人也形成必正衣冠的乡俗。
   沅陵一位诗人说过:“人赛龙舟敬屈原,我扒龙船祭盘瓠。”由于曾公推盘瓠王和共祭盘瓠,沅湘各地至今仍视盘瓠为先祖,都有过“大十五”大端午节的习俗。
   沅江不仅是沅陵人的融合之江,也是五溪各族的融合之江。“盘瓠沉江”故事成为《后汉书·南蛮传》中盘瓠故事的源头。“五彩獒”“渠帅”“辛女”“六儿六女”成为关键的故事人物。
2、一条尚武彪悍 血性的江
   秦汉交替后,元陵变成沅陵,黔中因居民特点改称武陵,先后立义陵郡武陵郡。武之山展示人们对沅江昔日黔首的新认知。刘备战项羽屡战屡败,最后靠蜀中之兵补充才稳住阵脚,不失关中。蜀中之兵当有武陵士卒,如有因功为将的公孙氏、陶氏,为邑长的相氏,豪强大户田氏等。
   武陵郡后,汉统治者对武陵五溪延续秦不征田赋的政策,即“岁令大人输布一匹,小口二丈,是谓賨布。”东汉以后,五溪人被称为“蛮左”。儒家史者记为南蛮之首“五溪蛮”。“五溪”之称最早见于《水经注》。指雄溪(今渠水)、芜溪(今舞水)、辰溪(今辰水)、溪(沅溪,今蓝溪)、酉溪(酉水),沅江中游有九条河水汇入,被列入了四条。蓝溪因发源于茗山(今圣人山),为拢西渠帅盘瓠氏族聚居地,溪口在元陵县城旁的沅川,为当时的政治、军事中心。唐刘禹锡《登司马错兵城》有“蛮溪纷诘曲”指的溪就是这条溪。《水经注》所称的溪,单指是这条蛮溪,泛称则指五溪。
“五溪蛮”称谓兴于田强拒莽,盛于相单程起义,衰于潘浚军屯酉口,消弥于唐朝。
   天风三年(16),沅陵上就乡邑长田强以“吾汉臣,誓不事二姓”,拒受新莾皇帝颁赐的武陵郡守铜印。民国《沅陵县志》载:“田强有十子,以三子带五万人下屯沅东,各筑一城,烽火相应。”“鲁子在中城”(今黄草尾窦应明古兵城,下有百曳滩),“玉子在上城”(今洲头迴龙山,下有燕子滩),“仓子居下城”(今深溪口大营坪附近,上有九矶滩,下有横石滩)。天风四年(17),全国各地纷纷起兵反莾。地皇四年(23),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莾被杀,新莾亡国。田强是唯一被朝廷褒扬的五溪酋长渠帅,直到清雍正年间才被认可列入沅陵县乡贤祠祭祀。
   田强死后,东汉朝廷更改五溪只收“丁税”惯例,开征田赋,引起民怨。建武二十三年(47),五溪大早,百姓生活无着,朝廷依旧征收田赋,并遣征蛮将军刘尚前往弹压,引起人民愤怒。沅陵武阳乡邑长渠帅相单程联合迁陵(今永顺保靖一带)、镡城、沅陵、义陵等兄弟起义,相邻各地闻风响应。
   建武二十四年(48),刘尚朔沅江而上的第一个对手是田仓。《酉阳杂俎》载:“尚未至,仓获白鳖为臛,举烽请两兄。兄至,无事。及尚军来,仓举火,鲁等以为不实,仓遂战而死。”这是一则五溪版“狼来了”的故事。于是,刘尚打败上就田氏。过百曳滩滩时,被看破只有船百艘,万余人军队携粮不足。于是,相单程针对尚军不熟悉地形道路的弱点,放刘尚由河道进至辰溪,自己则屯聚守险,不与其接战。刘尚征不到粮,只得从辰溪刘尚城退兵。退军时,相军沿江截杀。至称坨山时,在鼓台山与刘尚擂鼓决战。尚军尽没于沅江称坨潭下,刘尚被曝尸三日于三洲滩方形晒尸岩。相军乘势挥师攻下武陵郡治义陵,打败谒者李松,中山太守全椒侯马成,接着进占临沅(常德),并扬言攻取长沙。消息传来,东汉朝廷大惊,无人敢言战。刚从沅江征南越归来,年满60的首席大将马援自告奋勇请缨。刘秀应允后,领刘匡等四位中郎将,率十二郡募士及驰刑者四万人再征五溪。次年十二月军至临沅。相单程趁马军人困马乏之际夜袭,中计陷入重围,损失2000余人。突围后退回沅陵,在沅江青龙滩(今清浪滩)、杨家寨、将军山、大小宴溪一带凭险拒守。与扎营江南岸壶头山、桐木溪、楠木坪一带马援军对峙。马援望险兴叹,一筹莫展。
   马援再征五溪由于准备不足,到了盛夏,军士水土不服,瘴气造成疫病爆发,士卒死病过半,马援也一病不起,直至病故。监军宋均恐军心动摇,瞒丧不发,任命司马吕种为沅陵长。吕种了解相军军粮不足,便持假诏同相军议和,在大、小宴溪设宴招待相军中下层将领,离间相军。议和成功后,宋均利用相军急于回乡,设计杀害了相单程。
   相单程起义是湖南历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撼动了朝廷,不敢轻易对五溪假以颜色,施以暴政,并将郡治由义陵迁往索县(今汉寿)。《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在叙述盘瓠辛女故事时也讲“光武中兴,武陵蛮夷特盛。”
   田强、相单程反抗朝廷是五溪沅江人民血性的表现。此后,五溪人被称为五溪蛮。在事涉五溪时,谁也不敢胡来。
   五溪蛮衰弱于三国关羽失荆州后,孙权亲自上门拜访不肯降吴的荆州从事潘峻为中朗将,夷陵之战后又封为刘阳侯。夷陵之战时,酉水“五溪蛮”支持相助蜀汉,吴黄龙三年(231),孙权迁潘峻为太常卿,假节督军五万征五溪。潘峻是武陵人,他拉拢垅西义渠人征伐酉水的秦人。“军屯酉水口,反复攻击杀掠,历时四年,俘斩数万人。”历史上的溪族就此一蹶不振。
   唐兴时,沅陵郡不战降唐,加速楚公萧乾败亡。为此,唐太宗李世民因垅西情缘对五溪弃武修文,视五溪为龙兴之地,建龙兴讲寺,赐名天宁山、紫宸山等,改处蛮为教化,希望五溪从此安宁,大唐从此兴盛。沅江两岸因此再现和平安宁的局面。
3、一条名耀文明 文化的大江
   沅江是一条五彩的大江,它有紫色岩和丹霞岩的血色,有森林的绿色,有名耀远古文明的黄色,又是一条蓝色的文化之河。
高庙遗址
   沅江两岸文化古迹众多。黔中郡古城遗址占地11万平方米,发掘出高规格战国郡王墓,古城建筑规格大,排水管道也大。还发掘出秤黄金的砝码。发现聚集有巨型战国至汉代墓,最大墓面积是马王堆汉墓的5倍。特别是沅江(中游)洪江市安江镇岔头乡岩里村北岸一级台地被称为高庙文化遗址。所处年代距今7800年至6300年,其后续遗存的大溪文化,距今6300年至5500年。
高庙遗址出土文物
   高庙文化出土的祭祀用品玉及贵妇装饰品玉璜玉玦等玉器表明,当时沅江流域生产力水平不亚于黄河流域。高庙文化里,人们对自然神灵表现出狂热崇尚与敬仰。出土的一处大型祭祀场所有最早的凤鸟、兽面和八角星等神像图案装饰陶器(包括白陶制品)。这表明,五溪先民早在远古时期就创造出光辉灿烂的古文明。古宗教遗存发现巫傩文化事实说明,沅江“巫傩文化”渊源流长。沅江流域浓烈的巫傩祭祀风俗有极其古老的源头,沅江是中国巫文化发源地,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
   这些浓郁的文化氛围,以至沅江流域至今仍保留远古传统色彩,充满鲜艳又深沉、炽烈又丰富的奇异的巫傩故事,特别是“辰州三绝”辰州符、赶尸、放蛊构成辰州沅陵一道靓丽风景。
   沅江是黄河文明南渐之地。瓦乡人化石般语言是直接表现;沅江的青溪有春伊溪、罗伊溪、思伊溪这些来自诗经的名字;屈原在“朝发枉渚,夕宿辰阳”中发现“沅有芷兮澧有兰”;漂泊浔阳的陶溪溪族后裔陶渊明梦中忆起“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相命肆农耕”的故里;南梁皇帝萧绎在做梁湘东王时不顾艰辛来到小酉山寻书;陶溪坪这块入沅的酉阳地萌发《酉阳杂俎》《酉阳正俎》著书者初心;段成式最后也隐居终老于小酉山。
   沅江大转弯处与酉水是沅江文化灵地。大转弯处水面宽阔,沅酉合流成酉水拖蓝,衬托鸬鹚戏水,渔歌晚唱画面,触发刘禹锡、查慎行、王阳明诗兴成行。这里盛产的神话,成《桃花源记》《西游记》等中国古代小说的源头。
   沅江文化重地在酉口及酉水。酉水是司马错拔黔中的古道,那些南来的军队和人群,带来先进的黄河文化。传承黄河青铜文化的耕战习俗和鼎食文化。盘瓠之名源自义渠铸器上甲骨文“渠”字族徽(渠,四水所居之地)和“瓠篱上复于盘”传说,或许还有盘庚东迁的隐喻。甚至漂泊在外的陶溪溪族后裔陶渊明也念念不忘“黄绮之南山,伊人亦云逝”的先辈南迁传说。是濮人、义渠羌人、“实边”秦人、南迁巴人和西迁苗人,在沅酉之地融合形成沅陵文化渊源。他们南迁也是中华文化南渐的过程。南迁文化在酉水流域形成这样的表现特点:一是酉口神话,二是“二酉”隐学,三是酉溪源头的辛女崇拜。  
   酉口位于沅江大转弯处,是秦军进军黔中古道的终点。酉口陶溪两岸是古代神话的产地,象盘瓠沉江、辛女北返、夸父逐日、铁卷丹书均与酉口有关。陶溪是善卷隐居、张果老炼丹、黄元仙隐居落仙之地,陶溪之上有落仙铺,陶溪之下有龙泉古庙、得月崖、会仙桥、张飞庙等。古辰州外八景酉水拖蓝、白田映雪、仙女梳头都在酉口与桃溪,站在得月崖上可以远晀洪山叠翠、砂井映月、黄草发芽和二酉藏书万卷岩。这里的神话不仅流传民间,还出现在《后汉书》《水经注》《溪蛮从笑》《搜神记》等志书中,最具代表性的《酉阳杂俎》就记录出产这里的诸多神话。
   酉口上行十二里的河道峡山处即“八蛮洞口”。这里有文化名山二酉山。二酉山是传说中善卷最后隐居之地,隐学之处后来成为“秦人隐学之处”,它是中国最早的“学堂”和民间图书馆。因藏有先秦百家古书千册的传说,曾引来南梁湘东王到此寻书,成为《太平御览》记录的“萧绎访酉阳逸典”。从秦到南北朝,发生秦始皇焚烧六国史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国之乱”和“五胡乱华”等众多事件,成为名士来此寻书的原因。当中原书桌上一书唯求时,二酉馆藏之书便成为俏品。明代“二酉藏书”演绎成“学富五车,书通二酉”典故出处,《康熙字典》《词源》都将其收入书中。清末,湖南督学使张亨嘉亲自前来访典,并镌石“古藏书处”在二酉山妙华洞前。张亨嘉后为清京师大学堂督学,二酉山也逐渐成为中华文化圣山。虽然二酉山历史上的隐学落后孔丘的“开馆教学”,但仍不失其在中国文化教育上的地位。文化名山在此,也培育繁衍了众多诲人读书的民俗,如胡鳌“嫂娘教子”就是一则江南“孟母择邻”故事。二酉山还有“鳄龙听讲”神话故事。过去,乌宿一带还有过“发蒙节”习俗,集镇上还有一座教人读书向善的“正道寺”。文化名山与民俗在这里迷漫着浓厚的文化氛围。
万吉学摄于棋坪丁牛山的古隶书“辛女岩”字迹
   二酉山古称小酉山,因酉水和酉溪交汇而易名。在酉溪源头与沅江分水岭上,有一座瓦乡人圣山“丁牛山”(即“辛女山”)。辛女山上原有一座唐庙叫辛女庵,祭祀着盘瓠王妻子辛女。辛女山是一座独立岩山,形同旧时娶亲喜轿。
万吉学摄于棋坪丁牛山石壁上的《辰阳名山》题刻
   从正路上山,要经过一座自生桥。山路很陡,庵前有一尊辛女岩,红色岩面中心有一幅男女合影的浅浮雕,当地人传说是盘瓠辛女像。两人头首之间,有古隶书“辛女岩”三字。辛女岩下部还有明清之际人们题写的诗词。辛女祭祀说明此地古时尊辛女重于盘瓠,祭祀之人应为“实边”的秦人。辛女祭祀造就了当地特殊的民俗文化。一是九月二十九日庆祝辛女生日的“跳香节”成为女儿节。到辛女庵上香过跳香节三天中,女人卸下持家田作担子由男人负责。相约背着香油、粑粑、腊肉赶庙会。在恭恭敬敬给辛女神像上香,完成丰收祈求后,就聚会跳香。跳香先由巫师上刀山过火海请梅山神,敬神礼毕,女人们围着跳舞至深夜。有的还燃起篝火至天明,尽情释放一年的辛苦与烦恼。女人回家后,年轻女子可外出会朋友,男人则端起火枪,带上猎狗,邀约伙伴上山赶猎。
   人们山猎的规矩是“见眼有份”。猎获后,头归中枪猎手,脚归追猎猎狗,猎物内脏和槽头肉“打平伙”共享,其余到场者手人一份均分。年轻猎人往往把猎获送给心仪女子,女子回赠香包,得香包就还可以聘人上门提亲。辛女山当地,还有一项只属女子的放蛊文化,若追求者变心负了女子,便会给男人放蛊。蛊是一种慢性毒物,男人会不知不觉中毒直至死亡。回心转意的,会不知不觉地为男人治蛊毒。它警告男人不要太花心,以防中蛊。
4、一条物华天宝 贡献的江
   沅江象一条巨龙,游淌于云贵高原向洞庭湖平原过渡地带。而古玄武岩火山喷发隆起的五强溪高地锁住了这条巨龙。沅陵县就像一个巨大的聚宝盆。
   沅陵这个聚宝盆里,古有丹砂、麸金、铜铁等;近古则以辰命名的辰砂、辰杉、辰木(阴沉木)、辰铁,辰油(桐油),辰绢(柘丝绢),辰茶(碣滩茶)等等;近代还有铜、金、钨、铅、钻石。堪称“天宝”之物有“辰砂”、香楠和辰油。
小溪人工放运木排
   辰砂产于沅陵沙金滩,开采历史久远,质量上乘。《逸周书·王会》有“卜人以丹砂”的记载。秦以后,终南山炼丹道家追求之物就是辰砂。据说辛女当年年老北返,带去礼物就有茶叶、朱砂。说不定当年骊山下水银之海就有辛女贩运的朱砂。《沅陵县志·大事记》载:唐时辰砂以“光明砂之名列为贡品,年额6斤。”辰州砂井映月景观指的是砂井矿洞夜晚辉映的红光可以和月光同辉。可以说,辰砂是几千年来供皇帝用玺和朱批的必备之物。
   沅陵历为天然林国,是古代楠木之乡和拖箱故里。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李世民敕建龙兴讲寺,二层翘檐的大堂中就有9根80公分的楠木大柱,其中一根就采于庙址地。庙址因名楠木山。县中以楠木为名的地方较多,仅乡名就曾有楠木乡和楠木铺乡两个。宋《溪蛮丛笑·独木船》载:“蛮乡多楠,有极大者刳木为船”。《宋史》载: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沅陵江涨,流出楠木27根,可为明堂栋梁。”沅陵楠木多分布于沅江酉水谷地和各大溪谷之间。至今,北溶落坪仍有竹叶楠林,如原乡政府水井旁就有一株胸径1米树高30米的竹叶楠,荔溪竹园洞底仍有揁楠成林。据《沅陵县林业志·木本植物名录》载,全县共有楠科72种,其中以楠为名的有23种。沅陵历史上木作习惯使用楠木有竹叶楠、桢楠、闽楠三种:竹叶楠,树干通直高大,枝痕小,适合作高大建筑的梁柱材。原辰州府孔庙大堂中就有12根直径1米的楠木大柱;桢楠,属大乔木,高达30余米,树干通直。小枝通常较细,有棱或近于圆柱形,被灰黄色或灰褐色长柔毛或短柔毛。桢楠板材有丝状黄斑,俗称金丝楠。树形高大,但通直度较差。枝痕较大,材质偏红,香气较浓,一般作板枋材;闽楠,属小乔木,材质纯黄,香气醇厚,俗称香楠。适合作箱筪材。旧辰州嫁女,嫁妆必有香楠木筪2个,一个装手饰,一个装私房钱。
   采运竹叶楠等大楠木要有特别的工具和方法,就是钉牛和拖箱。钉牛是一种捆林木工具,其上嵌有铁圈,铁圈可系绳。拖箱是一种人工轨道运输工具,这种轨道运输就是现代火车的祖宗。拖箱以条木架于溪涧,横铺木条架住大木,直铺木条做人行道,集材运输时由众人用钉牛抬运,由于钉牛灵活,可随意增减抬运人数,安全且随时可放开。因而成为沅陵人集大木材的有效方法。
大河人工放运木排
   明朝征皇木,沅陵是重点县,主征大楠木,分三期进行。
   首征“神木”。神木是皇宫修建前准备的祭祀之木,以祈愿顺利修建,并保长安。辰州卫胡世绵是负责采运神木的楠木将军。《四方溪凌氏族谱》载:胡世绵运送第一根神木过洞庭湖时遇大风浪流失,被免职查办,罚十万白银赔偿。被抄没黄草尾、辰州城内外直至陶溪(今桃溪)的房屋、田产、山林,抵白银7000辆,被罚以继续采神木。家人及宗族为避祸逃往四方溪改姓为凌。发现第二根神木时,他谨慎的先报告,被授予上方宝剑,配予三地炮、九响枪、无檐伞等一品大臣出行仪杖,然后请行神木。神木运送到京城神木厂验收后,皇帝“龙颜大喜,恢复其官职,并赏一斗瓜子金,十万雪花银。”此后,胡世绵又升为辰州督木道。中央电视四台曾以“北京城的故事”讲述这根神木后来的故事。该神木后一直供于北京城东神木厂内,为北京镇城四宝的东门之宝。清乾隆皇帝曾专程到神木厂祭祀观赏。据说,乾隆皇帝骑马从一侧经过,另一侧清宫卫士看不见其金冠上的缨子顶,其木直径至少在两米以上。据四方溪《凌氏族族谱》载:其木“长十丈,四抱围”。建国后,此木由北京木器厂保管,直至文革时期。
   接着征皇木。清史载:“明征皇木,必召募架匠斧手于辰州,始能施工”。明永乐四年(1406)北京皇宫开建,至永乐十八年(1420)建成。沅陵是大楠木主征地。《明史·师逵传》载:“成祖即位,召为兵部侍郎,改史部。永乐四年,新建北京宫殿,分遣大臣出采木,逵往湖湘,以十万人入山修路。”县内负责采运皇木的除将军胡世绵,还有辰州府同知刘叔毖。除采运大楠木外,还派人到京城建设工地施工。民国19年《沅陵县志·人物》载:“刘叔毖…洪武时为沅陵令。永乐初,拟升工部员外郎…转辰州府同知…北京修宫殿,率民往役,劳勋岁余卒。役者哀恸,若丧其亲,具捾衣殓。工竣,载柩归葬沅陵。”可以说是沅陵楠木和沅陵人拱起北京宫殿的翘檐顶。北京故宫这座金壁辉煌的世界文化遗产就有沅陵的资源和劳动创造。
   其后是续征皇木膳修宫殿和建皇陵,征王木修建各地王宫。明朝一直征木不息。沅陵人包采王木的有清水坪南陈皇族后裔陈氏,明时住窑头城中,后迁往清水坪。
   还有石牌楼田氏也包采王木,因私用洪水漂流而来的楠木翻修牌楼被毁并罚,家族被迫过“赶年”逃散各地。明时,岁征皇木。采王木给沅陵人民造成深重的苦难。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任湖北分守道(驻辰州)的游震得,不断上书湖广布政使,要求罢采大楠木,但无一获准。当地仕人将其奏议二卷刻印为《湖北民隐》以示怀念。
   沅陵产桐油历史上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原本用作生漆配料,第一代沅陵侯吴阳墓葬就有生漆用品陪葬。后来,沅陵“辰船”大量用桐油防渗。黔中郡附近炼匠湾,就因造船工匠炼桐油而得名。油桐大面积栽植,沅陵桐油产量急速扩大,由于桐油用作制作涂料,成为重要战略资源。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重要目的就是掠夺桐油资源。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政府被迫将常德辟为通商口岸。英美资本进入后,沅陵“油价奇涨”。进入民国后,辰油改称中路桐油。民国19年,全县桐油外销达120万银元,占全县各类商品收入60%以上。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经济拮据,用桐油、钨、锡作担保向英美购买战争物资。民国政府对桐油实行统购统销,指定宋氏复兴公司独家经营,在沅陵设中国植物油厂,在驿码头和东关码头设两处工厂负责收购、加工、装桶与外运。1940年,桐油产量达250万斤,为国内之最。其时,县内有民谚称“打翻油桶,标(浮)得排起”。当年陈纳德运输机运送军用物质,归程装的就是桐油。当时,沅陵是湖南省政府驻地,战时七大工业中心之一,有外来人口30万人。可以说,沅陵桐油支撑了国民政府的抗战经费,支援了战时的军需,保证了湖南省政府的运转,养活了30万内迁的同胞。
5、一条雪浪涛天 沧桑的河
   沅江象一把折扇,九条河水是扇骨,柄在沅陵。沅江象一把紫砂壶,壶身是雪峰和武陵间四大盆地以及酉水的酉阳盆地,壶嘴在沅陵沅江大峡谷。911条小溪,五省30余县土地的雨水大都汇集沅陵城东河涨洲,奇路而下,100公里长,500余米宽的江谷内江水如雪,涛声如雷。南梁户曹参军刘峻《武溪深》有“秦上山川险,黔中木石并”,宋诗人王廷珪《离辰州》有“逐客咻嗟行路难,归鸿心在杳冥间,初惊草尾千重浪,险渡江头十八滩。”
   沅江的特点在于险。险名冠于四水。清辰州知府刘应中认为:“险在辰河,其险与瞿塘滟滪相伯仲。”沅江之险在于与长江瞿塘峡口的险滩相似的瓮子洞,在于与黄河砥柱石同义的撑架石,在于处处与瞿塘滟滪齐名的“沅江三垴、九洞、十八滩。”沅江是联接大西南唯一孔道,因“舟楫之利”,“三垴九洞十八滩”被行江人和过客久久传播,也是旧时“辰州帮”行江的经验总结。
   据民国《沅陵县志》:“三垴”为猫儿垴、裂木垴、龙头垴;九洞为黄龙洞、高涌洞、榔木洞、九矶洞、杨家洞、鳜鱼洞、卡洞、瓮子洞、响水洞;十八滩为三洲滩、沙金滩、燕子滩、百曳滩、高涌滩、莲子滩、九矶滩、横石滩、会石滩、嚷滩、碣滩、滁滩、陈家滩、清浪滩、思怡滩、瓮子洞滩、孟公滩、龙液滩。
   三垴中最险的是裂木垴,裂木垴后有撑架石。位于清浪滩上滩与中滩之间的江流,小水时是一座石柱,中水时平于江水,大水时隐于江水,船、木排若直接撞上岩石,船和木排会直接裂开。大水不到位时能把船与木排搁在岩石顶上。旧时若看到这道风景,不用说那一定是在等水。
       “九洞”中最险的是九矶洞与瓮子洞。九矶洞平时叫九矶洄(共有九个金鸡洄),发洞时,声响十里。木排若陷于其中,会不停地打旋,直到把木头一根根射出。旧时也称老虎洞,危险无比,由于洞滩相连,水急浪高,人们认为是河蛟作怪,曾有三年一祭“童男童女”之俗,后来在此修起了一座大庙,据说主持道法高,镇住了河蛟,从此没了河祭。瓮子洞险在河道窄,洞滩急转弯相连,船排在洄水洞中与虎子矶擦身而过,极易撞船毁排。上行船必须由拉纤牵引,经过洞滩相连的急水时,靠纤工硬撑才能顺着洞中洄水顺利上行,因此,虎子矶的纤工是要把劲的。旧时由于纤道陡峭,纤工无处借力,极易失手落水。
      “十八滩”最险的是瓮子洞、清浪、横石、九矶四大名滩,其次是百曳滩、嚷滩、高涌滩和滁滩。沅江峡谷共有十三滩,八大险滩皆在峡谷内,起于百曳滩,止于瓮子洞。清浪滩不仅险,而且长,俗称四十里长滩,起于潭口,止于明月洄。其次是十里嚷滩。九矶之险在于有九级迭浪,可能是滩下有九级石阶。横石滩,滩旁横石壁立,船排需绕石而过,石前激流如雪。
青浪滩新息侯祠
   乌鸦历来被人们视为不详之鸟,但在沅江却流传着三千乌鸦兵优美动人的神话故事。壶头山是马援病死的地方,山上曾有一池清水,名“壶头夜月”,为辰州沅陵古八景之一。山下是沅江天险青浪滩,礁石丛生,惊涛拍岸,过往船排江难多发于此。马援死后,人们取伏波将军名号,在易发生水患地方建新息侯祠也叫伏波宫,祭祀马援以镇伏波涛。附近山头的大树上,栖息着数以千计的红嘴红脚小乌鸦。人们传说这些乌鸦为马援的三千神兵,可为行江人护航。这些乌鸦,遇下行船排必出来接送。每当船排在伏波宫上游险滩出现时,成群的乌鸦便朝着船排飞去,而后伴随着船排飞行。这时,水手、排工们一面招架船排过滩,一面将事先准备好的肉块、饭团向空中抛掷。盘旋着的乌鸦,或高或低,在空中准确无误地啄食着。有这些神鸦护航,行江人心里自然就踏实了许多。于是人们约定:伤乌鸦者,必赔银乌鸦一只。
   以往,青浪滩底伏波宫香水旺盛。水手、排工抛食过后,便在伏波庙码头下锚。备酒、携雄鸡在殿前祈祷。祭用的雄鸡,都在庙前杀死。当地老人说,伏波庙门前岩板上祭祀用的鸡血,几百年间,从来就没有干过。五强溪电站建成后,青浪滩被淹没,岸边伏波宫也随之消失。
   沅江航运为历代所重视。秦时就有水驿。明万历辰州府志载有古水驿遗址“杨溪驿、荔枝驿”应始于秦时。唐武德三年,境内设有清浪、北溶、辰沅、浦市水驿。水驿设有驿丞,每驿备有官船4艘,般夫20名。清乾隆二十年(1725),州城仪容驿与南岸陆驿辰阳驿合并,辰阳驿配官船1艘,船夫2名,年支银52两,清末改为海关。民国,县内设横石、清浪、滁滩、瓮子洞四个救生分局,每局有船2—4艘,水保水手10—15名,岁支各十二石,支洋200银元。龙液、思怡两处义渡由县局兼理。建国后,沅江实施两次大规模炸礁,四大名滩修建了河坝,配备了机动揽车,基本解决行江难问题。县森工系统还在各险滩配置了站台,建立驿马头、鸦角洄,桃源陬市三个照料点,以解决木排下行和行江事故处理。县木排下运量当时在10万立方米以上,沅江各县合计在30万立方米以上。行江木排上木屋顶若有“沅”白灰字,那就是沅陵“辰筏”。若有“中南”二字,那就是中南水运局的。每连排两挂相连,木材在150立方米以上。其时的沅江帆影点点,排影串串。
   民国前,沅江民间行江秩序靠辰州河帮维护。辰州帮那时是湖南第一大帮,与汉口帮、江西帮、安徽帮、浙江帮为“五常侍”。这些源起于明代采伐皇木,后入江行江,其行江船家、排客加上送滩、拉纤的会众达数万人。沅江峡谷中每一座险滩旁都有一个由送滩拉纤会众组成的村落。民国期间的规矩是送滩、拉纤出工一般4人,每人1元。遇难后负责打捞救人。若自行上滩下滩,出现江难,则另议。旧时,沅江峡谷极少土地,沿江人民主要靠吃河,送滩、拉纤糊口养家。但遇江滩就悲惨了。虎子矶一带就有凄楚的“寡妇链”故事。说的是明月洄与虎子矶之间一个楠竹掩映的小村,有一个叫滩姑的姑娘,是船工的女儿,随父行江时遇到船难,父亲扔过女儿一块船板得救,父亲则遇难。女儿随船行江是买出嫁嫁妆的,第二年滩姑出嫁,临产时,丈夫在虎子矶拉纤时失足遇难。成为寡妇的滩姑,含辛茹苦养大儿子,决心不让儿子走父亲老路,但学篾匠不成,学木匠也不成,人们视滩姑为“白虎星”。穷人的孩子早懂事,儿子想帮助母亲,又走上了拉纤的道路。但好景不长,儿子又在虎子矶失足,走了父亲的老路。滩姑在悲痛中走向虎子矶,想去追随丈夫和儿子在阴间团聚。临崖之际却被一位敲渔鼓老人救住。老人对滩姑说:“姑娘,哪有什么白虎星,只是瓮子洞滩水太急,虎子矶纤道太险,纤夫在绝壁上无力可借。”敲渔鼓老人也是一位虎子矶丧生纤夫的父亲,一辈子敲渔鼓,想攒钱打铁链挂于虎子矶,为纤夫借力,为儿子还愿。滩姑从此跟着老人沿江行走,渔鼓声送走了老人,渔鼓声中,滩姑也变成老人。临走前,滩姑将老人和她终生积蓄拿出来,打了一幅铁链,挂在虎子矶绝壁纤道上,供纤夫拉纤借力。人们感谢滩姑,称此链为“寡妇链”。但真实的情况是二尺纤道和铁链是明代善人廖输文捐资,由辰州河帮修建的。到了清代纤道和铁链已损坏。辰州知府刘应中督运从此路过,重新维修了纤道,重铸了127丈长的铁链,增设了铁圈,供船过急水时纤夫拉纤助力和船家用篙钩挂链助力。“寡妇链”故事是行江人对悲伤往事的集体记忆。
寡妇链:船在滩上行
   公元1986年,五强溪电站大坝开始蓄水,沅江面貌从此改变。江峡削减了百米高程,呈现一座170平方公里水面的大湖——五溪湖。历史记忆中,人们平添一汪明镜般湖水,千山万壑,丹山绝壁,配上青波流涟,翠峰掩映,好一幅瑰丽中国山水丹青画。喜看今朝,沅湘五溪又成为湖南的制氧机,恒温的空调机,休闲的后花园。
   老子《道德经》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沅江上善之水就是这样: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处于五溪却最接近人道。养育的人们像沅江那样不引人注目,心胸像沅江那样深沉,待人像沅江那样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像沅江那样格守信用,为政像沅江那样精简治理,处事像沅江那样发挥长处,行动像沅江那样把握时机。正因为沅江的滋润,所以人们幸福而没有烦恼。
   记起沅江母亲,我们依然怀揣着满满的信心和希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2020-11-6 16:15:07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