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梨园 代云保 我十二岁开始学美术,十五岁时师从郦渊老师。1978年7月,从沅陵一中刚高中毕业,就在郦渊老师带领下走进沅陵剧院(时名沅陵县文艺工作团)。那一年,我刚好16岁。 刚去那里,老师要我帮他画舞台布景。画的是《洪湖赤卫队》景片,一块横栏档光片,图画是芦苇荡。画布景时,就在文工团坪场上进行,边上有许多人看热闹,其中一位叫“王二哥”的伯伯我最熟悉。我爷爷以前也是唱阳戏的,因此,和王伯伯就一直很熟。王伯伯是剧院老人,白天打扫剧场卫生,晚上演出时守大门收戏票。他有一门绝活,会做土炸药,剧情需要枪炮声和爆竹效果,都是他制作完成的。 王伯伯对我特别关心,嘱咐我首先要对剧场历史先熟悉了解。因此,我从王伯伯那里知道了许多剧场有关情况。 沅陵有两座大剧院。一座是我们下南门剧院,一座是上南门的汉剧院。另外还有五座小戏院和戏台,他们分别是东关的城隍庙、西关的火神庙、上南门上河街的人民戏院、中南门的中心戏院、下南门的天后宫戏台。这些都曾经是沅陵最热闹的地方,好多国内名角都到这里演出过。 最早到沅陵唱京剧的是常德赵家班一帮人马。赵家班是1933年来的,一唱就是4年。他们是从东关城隍庙开始的,那时正值抗战时期,湖南省府迁到沅陵,城里出现各类人群和文艺团队汇集,各种剧社和票友社相继出现,各种文艺演出团队蓬勃兴起,京剧、汉剧、辰河戏、阳戏纷纷涌现。1937年,唐云昇京剧班到沅陵下南门天后宫戏台演出,直到抗战胜利后才离开。1940年,安树良戏班在中南门中心戏院,也就是后来的电影院演出3年。 沅陵京剧团还得从郑君麟这个人讲起。郑君麟,北京人,1943年带着京剧班来沅陵,先到中心戏院演出。他是唱麒派老生的,又能唱高派。他的团队有李俊臣(工丑生)、蔡连卿(工男花旦,马派马连良大师的师兄弟)、于小玲(工小生,样板戏《红灯记》李玉和扮演者钱浩亮的师兄弟)、方汉生(工老生)和他女儿方小聪(工花旦)。这帮人,个个身手不凡,功底深厚,演技一流。最出名的剧目有《追韩信》、《宋江杀惜》、《铡美案(全本)》、《空城计(全本)》、《打銮驾》、《斩经堂》、《白门楼》等等,深受观众欢迎,直到1949年沅陵县解放。1950年,郑君麟再次来沅陵,亲自组建新新京剧团,在我们剧场和沅陵京剧院进行演出。他还邀请长沙陈芙蓉剧团来沅同台演出多次,到1951年2月,俩剧团合并成沅陵京剧团,长期在沅陵京剧院演出。他们排演了《三里湾》、《赵一曼》等新剧目,一改过去陈旧的老剧目。1960年黔阳地区成立,为了适应新社会需要,同年5月,沅陵京剧团、辰溪京剧团和洪江京剧团合并为黔阳京剧团,地区戏剧学校全部搬迁到黔阳安江大沙坪。沅陵京剧团迁出后,郑君麟调湖南戏剧学院任教,李俊臣、于小玲、蔡连卿、富玉台等调任黔阳戏校教师。1965年,黔阳京剧团招生娃娃班,为地方京剧事业培养了一批人才。1975年,黔阳京剧团搬迁怀化,改名怀化地区京剧团。 知道了这些历史,我心里是高兴的。于是,不知疲倦地跟老师学绘画,先后完成《胭脂》、《秋香》、《七仙女》等剧目的景片。 一年的时间就这样很快地过去了。郦渊老师因落实政策调回省城,于是,团里决定我接替郦渊老师的工作,将我正式调入沅陵县剧团工作。 后来我逐渐知道,沅陵剧团的前身是浦光剧社,1947年在辰河戏故乡浦市成立的。1950年3月到沅陵县城演出被县文化部门留住定点沅陵,成立了沅陵辰河戏班社,社址设城西火神庙。同时,吸收石玉松(鼓师)、陈依白(旦角)、李立龙(小生)等入社。同时,吸取其他剧种的优点,做功和武功有所加强,服装和化妆有所改进,生行向代建、杨学贵、刘昌忠、邓连喜,小生向景林、石玉松,旦行向梅峰、唐玉清、贺洪五、陈依白,净行李万高、米春生、陈盛昌,丑行陈德生、张少飞等都成为辰河戏的优秀演员。1951年改为沅陵共和高汉剧团。1952年迁址沅陵中南门上河街人民戏院。1956年,沅陵辰河戏优秀剧目《破窑记》《李慧娘》赴京汇报演出,得到首都戏曲界的重视和好评,还受到中央领导周恩来、贺龙的接见。1957年,更名为沅陵共和湘西团,迁址沅陵上南门汉剧院。1961年迁下南门沅陵剧院。1965年改名沅陵汉剧团。1969年2月以“四旧一黑窝”罪名解散。当年8月成立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 这时,从省里下放来三位老师:湖南戏剧学院导演系教师王泉源、湖南戏剧学院表演系教师肖湘美、湖南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教师郦渊。队员也来自四面八方、各行各业,有干部、农民、教师、下乡知青和学生。为培养社会主义文艺人才,老师们系统地给学生培训技艺,手把手教育学员。文宣队组建了演员组、乐队组、舞美组、电工班、服装组、后勤组,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人才,如廖泽川、石煌远、符铁生、刘舰平、杜应中、随锦芬、尹先铁、李杏敦、姜百灵、向上、向梅春、曹忠球、孙友华、罗小妹、陈勇、张中福、姚小红、陈德平、申芳、舒平等等。相继创作排练了《艳阳天》、《洪湖赤卫队》、《沙家浜》、《明月山》等剧目。1978年7月,改名沅陵文艺工作团。这期间排演了《秋香》、《胭脂》、《七仙女》等剧目,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赞扬。参与期间,我也得到很好的学习和锻炼,对舞台美术有了新的认识和提升。 1979年12月,因恢复传统剧目重建辰河戏剧团,又名沅陵县剧团。这时,石玉松、陈圣昌、陈依白、向寿卿、张少飞、邓连喜也相继恢复回团工作,于是,改编剧目《李慧娘》、《盘花》、《芦林记》、《三打国仁》,王宝森、石煌远也新编《金玉记》剧目,纷纷与观众见面,广大民众欢欣鼓舞,场场爆满。 通过亲身参与,我对辰河戏高腔很感兴趣,有了新的认知。 辰河戏高腔富有特色,音乐为曲牌连缀,清唱时,一人启口,众人帮和,其节以鼔,不托管弦。沅陵还有一种高腔唢呐很特别,声音高亢优美,与唱腔融为一体,以唢呐代替人声帮腔,既高亢、粗犷,又饱和浓郁,起到人声难尽的妙处。辰河高腔的声腔高亢激昂,音域宽广,可在高、中、低音区回旋,粗狂时裂金碎玉,响彻云霄,柔和时细若游丝,婉转动人,悦耳动听。 自1981年起,湖南省艺术学校专门在怀化开设“辰河戏科”。 剧团经常开展辰河戏传统剧目学习、观摩、演出,组织老艺人向中青年演员传授技艺,培养了罗阿英、罗小妹、陈德平、周德玲、张卉、曹忠海、杨立家、陈安民、唐满枝等一批辰河戏力量,排演了新编辰河高腔剧目《姚鉴雪》、《盘石江》、《堂屋葬坟》、《铁龙炮声》、《辰州教案》、《寡妇链》等,完整地保留了民族地域特色,被誉为“中国戏剧之瑰宝”、“中国戏曲的活化石”。 我到沅陵辰河戏剧团工作了整整三个年头。有幸于1981年9月被推荐到省艺术学校舞台美术科进修,系统地学习掌握了舞台美术知识。毕业后,安排怀化地区京剧团工作三年。京剧团解散后,又被安排到怀化市阳戏团工作。 因为到阳戏团工作的缘故,我对阳戏也感同身受。 阳戏,是一种流行于湖南、重庆、贵州、湖北等省市农村的地方性剧种。那里居住着汉、土家、苗、侗、白、回、瑶、壮等多个民族,残留着大量湘、楚、巴、黔文化余韵。少数民族的灿烂文化加之以踩堂戏、傩堂戏为代表的其他地方剧种,都给阳戏以特别的艺术滋养。阳戏形成于清嘉庆、道光年间。阳戏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是种田人、种阳春人的戏,艺人大多是农民,并且长期在农村演出,所以,称之为“阳戏”;另一种说法是因为傩戏与阳戏同班演出,傩戏是为娱乐鬼神演出,但在庭前扎台唱阳戏,主要是娱人,故称之为“阳戏”。两者在艺术上也是互相影响的,阳戏移植傩戏剧目。傩戏借鉴阳戏脸谱化妆,去掉脸子壳;一些阳戏老艺人会演傩戏的《打求财》、《扛杨公》等剧目,傩堂戏的“三女戏”、《孟姜女》、《发玉女》、《庞氏女》也为各地阳戏剧剧团班演。阳戏形成于少数民族地区,艺人中亦有不少来自于少数民族的人士。 我知道,阳戏分为北路阳戏和南路阳戏两个艺术流派。 北路阳戏流行于沅陵、古丈、永顺、大庸、桑植、龙山、保靖、花垣以及湖北鹤峰、来凤、四川酉阳、重庆秀山等地。 南路阳戏流行于吉首、凤凰、麻阳、怀化、芷江、黔阳、会同、新晃、溆浦以及贵州松桃、铜仁、玉屏、锦屛、黎平等地。 阳戏的音乐唱腔以曲牌联缀为主,辅以板式变化。南北两路各有特色,各有各的主要曲调,风格也各有差异,但声腔结构相同。北路阳戏多用真假声相结合唱法,每一句腔末用小嗓高八度唱,很有特色。剧目有《捡菌子》、《姺菜苔》、《盘花》、《打猪草》、《扯笋子》等等。 我走进梨园十年,深知我们传统文化的伟大,深知“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它内容丰富,包容万象,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涵盖了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诸多方面,它植根于中华大地,历经五千年锤炼,成为中华民族兴国安邦,炎黄子孙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和精神脊梁,成为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在此,唯愿我们的民族文化更加灿烂辉煌,发扬光大! 2020年9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