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 • 绽放 | 《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诗意表达央广经典音乐广播
光 为时代追梦人领航 影 是劳动者不息的奋斗 每一帧画面都刻画脱贫道路上的人间真情 每一个故事都记录脱贫战场上的拼搏汗水 由苗月执导,王学圻、陈瑾领衔主演的“精准扶贫户”题材电影《十八洞村》以湖南湘西十八洞村的真实故事为原型,讲述了一位退伍老兵回到湘西山村,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带领乡亲打赢一场脱贫攻坚战的故事。 村广播的大喇叭声 鸡鸣声 水田插秧的声音 布谷鸟的叫声 还有隐隐约约湘西苗族阿哥的歌声…… 在电影的开场中,我们听到了这些熟悉的、来自于乡村的声音。烟火气就在这样的声音里升腾着,传递着这一个小小的通知里蕴含着的乡村希望。 著名文化评论人、影评人周黎明认为,十八洞村很好地融合了主旋律的诉求和艺术片的表达: 这种故事需要接地气,处理不当会显得空洞。但是王学圻、陈瑾等一些演员表现得非常好,让一个个人物有血有肉,立得住,能打动人心,在同一类型中是相当出色的。 导演苗月认为,艺术来源于生活,人民的生活实实在在地摆在那里,创作者需要一双发现真善美的眼睛和提纯生活的能力: 首先我觉得农村是一个创作的富矿。我第一次到十八洞村是2016年8月,工作队的小龙跟我说,靠近寨子边缘的地方有一户人家,主人是一个复原军人,我就去了他们家,见到了“杨英俊”的原形。当时老杨刚刚放牛回来,正坐在那儿吃饭呢。我一进去,他其实是不太跟我多说话的。他爱人——麻妹的原形跟我们讲,说老杨以前是当空军的,修飞机。她特别自豪说这个。 极具特色的电影音乐 都说一部成功的影片离不开好的音乐,这部影片的配乐充分利用了当地湘西苗鼓的鼓点、苗族山歌原生态的吟唱来渲染和推动剧情的发展。 地处湖南湘西花垣县的十八洞村,以前因为山高路远,交通闭塞发展比较落后。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的教师吴华强来自于一个叫排碧村的苗寨,这个寨子距离十八洞村大约有十二三里路。他说,苗族音乐渗透在苗族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少年时代,有一次春节过年的时候,在回家的路上见到一个苗女,竟然从矮寨的坡脚一直不停歇地唱到坡顶,声音悠扬、豪放,实在是叹为观止。 伴随着国家精准扶贫等一系列政策的开展,十八洞村的生活也开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杨家男儿在外劳动,在家的妇女们用自制的酸鱼开展网络销售之路,利用互联网打开向外的大门。再遥远的山路因为有了物流,有了电子化的配送流程,山寨里的好东西一下子就有销路。 影片结尾处,一辆长途客车沿着新修好的盘山公路缓缓驶入十八洞村,客车上面的行李架上绑着三个当年杨英俊儿子去广东打工时带走的母亲当年嫁到十八洞村时的嫁妆——三个板凳。预示着十八洞村的后继力量都回来了,一起来建设这美好的苗寨,这时候一段湘西苗族高歌高腔响起…… 影片结尾这一段用的是湘西苗歌高腔,十八洞这一带也很流行。电影里用的是一首情歌唱词其中的第二段,苗族青年男女在没有认识之前,经常用来向对方打招呼。唱词的意境太美了,又非常夸张,经常用来赞美对方。 电影《十八洞村》2017年在全国上映,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影片通过兼具时代主题与艺术深度的镜头语言,展现出湘西乡村在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村民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的巨大变化,折射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思维的碰撞与融合,引发人们对于如何脱贫和怎样才是真正脱贫的深度思考。 监制:毛才桃、甘露 策划:黄莉、吴春华、刘玉婷、刘双 新媒体策划:王昱森 编审:熊丽华 记者:李冰 解说:孙钱 新媒体编辑:李涵 片花制作:卜建雍 |